這是第三年的夏天了,薇菜已經長老了,久戍的士兵還是回不了家園。他“憂心孔疚”,《毛傳》:“疚,病。”他已經從憂愁轉為極度的痛苦了。他擔心自己將埋骨荒外,老死異鄉。
這三章用薇菜各個生長時期的變化,層層遞進,揭示了士兵越來越急切、越來越痛苦甚至絕望的心情。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範仲淹《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些描寫征人思鄉之情的詩詞,都十分感動人,但畢竟是文人學士之作,多了些雕琢,反不如《詩經》來得樸實、真切。
詩的四、五兩章,回憶軍中的戰鬥生活。第四章主要寫戰車和戰馬:“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車是高大的,馬是驍勇的。“一月三捷”,是說經常和敵人交鋒,沒有安息的時候。第五章寫戰鬥場麵:“君子”、“小人”,分別指將軍和士卒。將帥乘著高大的馬車,士兵們在戰車的掩蔽下,來往奔逐。因為軍情十分緊迫,每天都是枕戈待旦,“孔棘”,是緊急的意思。這兩章簡要的追敘,在全詩起了交代抒情背景的作用。正是因為<;犭嚴>;狁猖獗,才一次次延誤了歸期;正是因為戰鬥艱苦,才使征人身心疲憊,格外思念久別的家鄉。
渴盼了多年的戰爭總算結束了,身心交瘁的戰士們可以回轉家鄉了。當他踏上歸途,他的心中反而惶恐不安,反而憂思萬端。他想到離家時候的情景,想到征戰幾年中的生活,他懷念妻兒老小是否平安,他牽掛田園房屋是否無恙……初唐詩人宋之問《渡漢江》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正寫出了征人此時的心情,所以他步履沉重,重歸家鄉的欣喜反而被忐忑不安的憂慮所代替。
這首詩最後一章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公認為千古佳句。方玉潤《詩經原始》評曰:“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雖說“非可言喻,”也總還可以“奇文共欣賞”。我們將它試作解析如下。
首先,狀物實妙。以“依依”形容楊柳,以“霏霏”形容雪花,俱得物之神韻。《文心雕龍·物色篇》說:
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複思經千載,將何易奪?
“依依”不但有狀物之功,在聲音上也極盡其妙。朱光潛在論述詩的音律時,說:“事理可以專從文字的意義上領會,情趣必從文字的聲音上體驗。”而後他舉了《采薇》中的這四句詩為例,特別說道如將“依依”翻譯成現代文“搖曳”,則“‘搖曳’隻是呆板的物理,‘依依’卻含有濃厚的人情。”[68]“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的確“雖複思經千載,將何易奪”?
其次,擷取楊柳和雪花兩種意象,暗示節序的推移,寫出戍卒離家的曠日久遠和思鄉的心情。後代也有詩人學習此法,表現歲月遷移的憂傷心情,如王讚:“昔往倉庚鳴,今來蟋蟀吟。”孟郊:“始去杏飛蜂,及歸柳嘶螿。”
再次,如王夫之《薑齋詩話》所指出的,這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之句。赴邊就死地,心中能有快樂之情嗎?而偏偏又在春光駘蕩,春柳拂地之時。自然界的美景反襯出他內心深深的傷別之情。情和景在這裏的反接,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而久戍返鄉,雖然路途漫漫,雪花霏霏,但比起從征的辛苦,又算得了什麼!心中畢竟還是快樂的。這樣的哀樂反襯,使所要表達的感情格外鮮明,所以說“一倍增其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