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祭拜(1 / 2)

第二日一大早,天還是灰蒙蒙的亮。秋歌和夜燭便已經騎上了大馬,朝青靈山趕去。

雖然無法和薛王過真正的除夕,可昨日的晚宴也已經足夠讓秋歌回憶沒有了遺憾。倒是今日,因為可以見到許久不見的師兄泓源,秋歌的心情也比往日要好上許多。聽說昨夜泓源就已經到了蓮月洞,將祭拜祖師所需要的祭品全都準備好了。現在他正在蓮月洞,等著秋歌和夜燭。

想到這裏,他們便一路馳騁一刻也未曾停下。第一次秋歌覺得自己是那麼盼望見到泓源,自從出了蓮月洞後實在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至於泓源的經曆,秋歌也包含著異常高的好奇心。也許人就是這個樣子,對偶爾才能見到的朋友總是那麼心心相惜。而對每日都碰麵的朋友,卻少了這份期待的心思。

青靈山在這濃冬的季節也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雪白的積雪,可依舊有血紅的臘梅花零星的開在這山林之間。遠處有清泉的叮咚,近處有馬蹄踏雪的沙啞。這裏還是那麼美麗宛若仙境,相比起大洲的繁華來,秋歌還是更喜歡這裏的空靈安靜。

“秋歌,記住這裏的一草一木。今日之後,恐怕很少再有機會回來。”夜燭在青靈山下勒馬停下,他從大馬上下來,刨開一小塊地麵上的積雪。隨後又弄了些泥土起來,裝進了他手中的那隻寶藍色的錦囊之中。

“我們要離開大洲了嗎?”不問秋歌也知道,要助薛王完成大業是不可能一直呆在大洲。他們離開大洲,都是遲早的事情。秋歌也學著夜燭的樣子,捧了一些土塞進她的錦囊之中。

這青靈山算的上是秋歌的第二故鄉,對夜燭來說更是意義重大。遠離家鄉的遊子,日後也隻能靠這些故鄉的泥土來給予那份鄉愁。所以他們才會將這青靈山的泥土裝進錦囊之中,以便隨時記得自己的故鄉。

“年後不久,皇帝應該就會召薛王入京,而且會想辦法把薛王留在京城。”夜燭將裝有青靈山故土的錦囊小心的拴在腰帶上,隨後他便又跨上了大馬:“皇帝也應該知道,再如此放任薛王不管,定會變成脫韁的戰馬。在薛王羽翼豐滿之前,將薛王軟禁在他的視線之下,才是最好的辦法。”

“若去了京城,四處都是皇帝的眼線,那辰禹的大業豈不是舉步艱難?”秋歌咬了一下唇,擔憂的心情油然而生。她也跨上了大馬,一揮鞭子跟在夜燭的身後。

“好事本就多磨難,若這條路不是凶險艱難,行將踏錯一步就會全功盡棄要人性命,當初薛王也不會非要請我出山。”夜燭繼續向蓮月洞走去。

“我明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秋歌有些無奈的一笑:“隻是不論結果如何,我都希望待我白發蒼蒼之時身邊還有著你們的陪伴。就算是少了一個……我也會異常難過。”

“佛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走到離蓮月洞不遠的地方,夜燭下馬將大馬拴在了木樁上。又轉過頭來同樣下了馬的秋歌說道:“凡若是人,便逃不過這七苦。”

“師兄曾經問我,知不知道為什麼人一生下來就會哭,我當時不明白隻是搖頭。”秋歌跟在夜燭的身後,徑直向蓮月洞走去:“後來他告訴我,因為人從一生下來開始便是來受苦的,所以才會悲傷的哭泣。我一直沒有明白這句話,就算三年前我受到了那麼多的痛苦,可是和你們相遇之後我便又覺得幸福。人一輩子就算會有痛苦,可總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候吧。”

“欲要受其苦,必先嚐其甜。人世的歡樂不過是讓你在受苦之前嚐些甜頭,在日後的受苦受難****你不斷回味,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力量。”夜燭嘴角微微勾起,他容顏上的這份笑,帶著幾許滄桑幾許無奈:“你現在不能完全明白,那是因為你還經曆的太少。等日後,你定能和為師一樣,參透領悟到這其中的道理。”

秋歌自認為自己經曆的已經比常人多的多,可是多與少是做比較得出來的。秋歌從來不知道在夜燭的身上到底經曆過什麼,所以秋歌還是強製的收回了還想要辯解的心。不過夜燭說的也對,這未來的事情誰又會說的清楚。

“徒兒泓源,恭迎師傅回來。”在蓮月洞前,泓源一身墨綠衣衫。長長的青絲被他用一頂頭冠固定在頭頂,相較於以前隨性的泓源,現在的他變得儒雅貴氣了許多。

“一切都準備的如何了?”幾月不見夜燭最關係的依舊是祭拜的事情,他一邊問著一邊朝蓮月洞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