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麵對核輻射危機我們如何應對(1 / 3)

第三章 麵對核輻射危機我們如何應對

人類從其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與自然與災難的抗爭。為了躲避猛獸,人類發明了房屋;為了抵禦嚴冬,人類學會了使用火;為了抗擊洪水,人類修築了防洪大堤;為了預測地震,人類發明了地震儀……可以說一部人類的生存史,便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爭史。

曆史翻開到公元2011年3月11日,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階段,一場亙古罕見的九級大地震侵襲日本,正當堅強的日本人民英勇的抗擊地震災難之時,由大地震引起的海嘯如同傳說中的妖獸一般掀起十米高的巨浪,席卷包括福島在內的日本多處沿海地區。

海嘯過後,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浩劫過後幸存的人們,在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的痛苦中煎熬。然而多災多難的日本人民剛剛經曆過天災,一場更大的,由人類自身造成的大災難,也隨著大地震和海嘯的爆發,翩然而至。3.12日,日本地震海嘯第二天,福島核電站傳出爆炸聲,福島核危機就此開始,一時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這片原本寧靜安詳的土地。人類又一次開始了與災難的搏鬥。在這次的事故中,日本政府一直在很努力的挽救局麵,雖然做的不夠完美,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工作成果。

事態的惡化程度比預想的快的多,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核電站打開閥門向外釋放蒸汽的緊急避險措施。盡管這一舉措也有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環境,但這樣可以避免容器破損導致核電站失去封閉機能。由於政府已經決定擴大避難地區,並且風向是吹向大海的,因此核輻射危險會降到最低。

日本現在繼續向四個反應堆內注水降溫,同時不斷排出帶有放射性汙染物的蒸汽,並希望當地始終保持西風,不要刮東風和南風,否則日本首都東京和朝鮮半島都將遭受汙染。與此同時,就是等著反應堆自然降溫至安全狀態,然後徹底將這個核電站封存廢棄。在日本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包括碘131和銫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體吸入,可能會引發甲狀腺疾病。日本政府已計劃向核電站附近居民發放防止碘131輻射的藥物碘片。有關資料顯示,銫137則會造成人體造血係統和神經係統損傷。

麵對災難,我們需要勇氣,麵對災難我們更需要智慧。我們需要了解核輻射,了解他可能帶給人類的傷害,還要了解怎樣抵禦,了解一旦入侵,我們如何解救自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核輻射?

核輻射也常稱放射性輻射。它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時,釋放出的微觀粒子流。如X射線、伽馬射線、中子等。核泄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為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的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做核輻射,核爆炸和核泄漏事故都有核輻射。宇宙、自然界能產生放射性的物質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隻有核爆炸或核電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才能大範圍地對人員造成傷亡。除了核泄漏自然界中有很多礦物質具有核輻射的能力。

一般來講有三類礦標的放射性較強。

???? 一是含鈾礦物,如晶質鈾礦、瀝青鈾礦、鈾黑、鈦鈾礦、矽鈣鈾礦、鋇鉀鈾礦、銅鈾雲母、鈣鈾雲母等9種礦物。由於這些礦物一般因含鈾多,放射性很強。

???? 二是一些稀土礦物,即铌釔礦、磷釔礦、矽鈹釔礦、褐釔铌礦、铌鈣礦、複稀金礦這6種礦物。放射性強弱不等。

???? 三是7種以"XX石"相稱的稀土礦物:易解石、方釷石、燒綠石--細晶石、獨居石、鳳凰石、釷石、褐簾石等。

??? 以上的礦標,除非你是經常去國際礦展收貨的礦標收藏者。否則這些日常是見不到的。

??? 另外還有一些日常常見的,可以用作寶石的礦物,可能殘留一些放射性,例如被輻照改色過沒放置到一定時間的鑽石,藍寶石、托帕石等。還有一些可能在成礦過程中就混入放射性元素的礦物,例如螢石,煙晶等。

這裏要對有些礦石收藏者提個醒,長時間接觸這些放射量比較高的礦石,會對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筆者曾經看過一本科普雜誌,其中一篇文章非常有啟示作用。

故事說道:一位孩子無意中發現了一塊會發光的石頭,他拿回家交給父親,他的父親很高興,將石頭收藏起來。結果半年之內,全家三口人都得了不同種類的癌症,替他們看病的醫生非常奇怪,於是請專家到他的家中尋找致癌物質。專家很快發現那塊會發光的石頭裏麵含有放射性極強的“鈷”。可惜專家發現的太晚,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因為一塊石頭,最終一一被癌症奪去生命。

其實大家也不要害怕,畢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這種放射性較強的礦石機會微乎其微,何況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遭受核輻射。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太陽就是最大的輻射源。不過由於太陽距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裏,輻射塵埃經過長途旅行已經非常微弱,加上地球外圍的大氣層還有過濾作用,輻射強度幾乎可以忽略。

對於日常工作中不接觸輻射性工作的人來說,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與放射相關的工人,一年最高輻射量為50000微西弗。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會致死。( “西弗” 是國際標準單位,定義為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了解了什麼是核輻射,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核輻射如何進入人體,以及對人體的傷害。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y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其原理在於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中產生電離輻射。它能破壞人體組織裏分子和原子之間的化學鍵,可能對人體重要的生化結構與功能產生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會嚐試修複這些損傷,但是有時損傷過於嚴重或涉及太多組織與髒器,以至於不可能修複。而且,身體在自然修複過程中,也很可能產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