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個受災者的憂慮(1 / 3)

第十四章 一個受災者的憂慮

送走了林先生他們,我們繼續平靜的生活。

我在電腦上看了林先生寫的東西。作為一個在日本生活了很久的外國人,他的視角很獨特,讓我能夠從新的角度考慮這次大災難。全文是這樣的:

日本311大地震一周記——一個受災者的憂慮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下午2:46分,人們和往常一樣過著平靜的生活。要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話,就是到了周末下午,工作在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期望把這一天的工作盡快順利完成,好在下班後和朋友們度過一個愉快周末。這種並不算大的、一點小小的計劃和期待,往往是多數工薪階層在周末出勤時的一種精神鼓舞。可以想象不少人會為了周末能更開心,工作時的熱情也會高於往常。然而,就在這周末期望放鬆一下的時候,一個不幸的、讓人類曆史永遠銘記的天災、人禍同時向日本列島襲來。

這一天,我在家整理家務,妻子快要到預產期了,這些活兒我都接了過來,記得是客廳整理剛結束,正準備稍稍休息一下的時候,腳跟開始搖晃了起來。據多年的經驗,感到這次搖晃不同以往,房屋搖晃的聲音大了起來,很有力量,不容分說,我馬上破門而出來到停車場空地。

大約是十多秒鍾之後,眼前出現的是地動山搖的情景。看到所有的房屋、電線杆在急劇地擺動,我視野前方好幾間房頂上的瓦嘩嘩往下掉,停車場的車一起搖擺得幾乎要翻過來,地低下發出嘎嘎的響聲和房屋搖動產生的嘎嘎聲混在一起,腳下地皮晃動得讓人感到頭暈。這時候剛好放學回家的一群小學生路過這裏,感到地震後全體就地爬了下來,看得出他們是在按老師教的方法避難。

震動持續了兩分多鍾,我趕快回到家裏一看,門口一米多高的白石觀音立像倒下來擋住了入口,櫃子上的瓷器掉下來四、五件,破得已經不能再修補,書架上的東西也都垮了下來,金魚缸的水被晃出來灑了一地。我想到妻子昨天去醫院檢查,並留院,現在還在醫院,不知道情況怎麼樣。正想著,下一波、接著又一波的強烈餘震接連不斷地襲來,每隔兩三分鍾就震一次。汽車沒法開了,我步行去醫院看望妻子。醫院抗震等級比較高,受損不嚴重,妻子安然無恙。

晚上,附近的超市很早就提前閉店了,可能是貨架上的東西掉下太多沒法營業的緣故。我家還好,水電、煤氣都能使用,生活上沒有太多不便。隻是白天受了較大的驚嚇,加上頻繁的強烈餘震,幾個晚上都沒能睡得安穩。據統計幾天來六、七級以上的餘震有7次,五級以上的餘震有226次,五級以下的餘震不計其數,應該是數千次。就這樣,好幾個晚上可以說是在警覺與恐懼中度過。後來幹脆就不管了,較大的餘震來時也照樣睡覺,不再理會,因為實在是太困了。有時候剛一入睡,手機就發出大聲地震警報,說是幾秒鍾之後將有強烈餘震,要求做好防護準備,我隻好趕緊穿好衣服並打開廣播(電力已經中斷),等待。結果等了好一會,沒有任何感覺,隻聽到廣播裏告知,剛才的地震是2.8級,這麼點震級誰能感覺得到阿,讓人哭笑不得,再次鑽進被窩。相反在沒有任何警報的時候,房屋的搖晃會讓你從驚夢中醒來。

當初我隻知道發生了8.8級的特大地震,電視上及時發出了海嘯警報,但除了房屋搖晃的畫麵以外,沒有任何實際影像資料,這一點和往常不大一樣。我的住地距9級震中直線距離大約有二百公裏左右,居然震度能達到七強,周圍不少地區是七弱,多少預感到震中地區情況會不妙。由於已經習慣了日本的地震,最初我沒有把這次地震災情估計得很糟。總體來說日本房屋的防震性較好,就算是倒塌,那些木房也不會像磚牆那樣倒得一塌糊塗,還是會有不少逃生機會的。至於海嘯,我想前幾天已經有過一次先兆性地震,強度也不小,這次人們多少會有所警覺。

隨著地震區域受災情況不斷傳來,尤其是海嘯的映像放送,核電站發生故障等,這才明確意識到發生了遠超出我們想象的巨大災難。尤其是我家裏事故核電站距離隻有十幾公裏。幾天後,日本氣象廳將地震級別由8.8級提升為9.0級,似乎也是在災情逐漸明朗之後作出的修改,而且核輻射避險區域也一再擴大。那麼,在這次特大災難中日本政府、媒體、自衛隊、消防隊以及相關部門是如何表現的呢?災情是否得到及時把握?二次災難是否得到及時控製?災民們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救助?救援物資是否充足?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賑災中是怎樣起到指揮、調動、調控作用的呢?了解這個多震國家的救災措施及實戰過程,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我想他們常年防災救災的豐富經驗,應該有不少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正如大家通過各種報道所知道的那樣,這次地震造成的損失和傷亡在日本乃至人類曆史上都是罕見的,正因為如此,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必然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基於上述想法,我特意盡可能留意了賑災中的各種報道,整天守在廣播旁通過多個頻道關注事態進展。結果這次賑災過程中日本政府、自衛隊等有關方麵的表現,尤其是核電站高層麵對事故的態度和處理能力,不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不得不讓人大失所望。

一周時間過去了,海嘯之後的大海恢複了平靜,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被衝垮的房屋殘骸、各種物品及屍體零散地、一動不動地飄浮在海麵,看到這種景象我的喉嚨哽住了。說實話,我平生第一次產生了憎恨大海的念頭,這時候的大海給我的印象是無情、凶殘和厚顏無恥。

一周時間過去了,當我逐漸冷靜下來,腦海裏浮現出這次災難發生後的每一個場麵,地震、海嘯、火災、核遺漏事故、逃離、救援、避難、二次災難的發生等等,這裏有自然災害也有人自為禍,不能都怪地震、怪大海。至今我們人類還沒法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所能做到的隻是預防和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發生後所帶來的損失,減少或避免人為災難。從學習借鑒和吸取教訓的角度,我將這次災難發生後自己所經曆的、收看到的事實加以了整理,發現這次人禍大於天災,許多方麵值得反省。

一、低估災情,行動遲緩

地震剛發生時,雖然不少人感到了強烈震感,真正立刻產生危機感的人恐怕不會太多,因為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多次地震,大多數地震都是有驚無險。最初媒體在報道這次地震時和往常沒有太大區別,隻是和地方台連線,從地方台那裏了解第一手情況。然而這次情況不同以往,由於通訊手段和交通、電力等問題,地方台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提供現場資料,最多隻是將當地辦公室搖晃的影像傳出(大多數記錄詳細而有價值的影像都是後來災民們提供的)。這樣一來,電視畫麵上常常出現的都是表示地震強度的地圖和海嘯警報圖,有關當地的真實情況,尤其是海嘯造成的毀壞現狀無從得知。

第二天才逐漸傳來海嘯的有關消息,震情相當嚴重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共識,但嚴重到什麼程度仍然沒有可靠信息來源。包括核電站在內,報道稱已經自動停機了,在普通日本人看來這就意味著已經安全了,不少人將懸著的心又放了下來,他們堅信日本的技術是可靠的,是世界一流的。

隨著受災信息的不斷增多,得知核電站備用柴油發電機全部損壞,不能有效冷卻燃料棒,如果不及時解決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可能是基於這個原因,在地震發生第二天,菅直人首相才乘坐直升飛機到福島第一核電站第一號爐作了短暫視察,順便看了一下其他地區的災情就返回到首相官邸。此後再也沒有中央級領導人深入受災現場了解情況,更談不上現場指揮。有網民說“上麵不來人更好,來了反而會添亂”。這與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溫總理在地震後兩小時趕到千裏之外的災區現場了解災情形成鮮明對照。

在菅直人視察後的當天,也就是地震發生第二天晚上,官房長官記者會見時強調正在盡全力搶救,情況正在得到改善。其實那時候1號爐已經爆炸了,可能是從這個時候起,日本政府才開始重視起來。也正是一號爐的爆炸,世界各國都緊張了起來。從網上的消息來看,遠離日本的美國、歐洲、中國、俄羅斯、韓國比日本當事國還要緊張,這種現象到底是諸外國過於神經質呢?還是日本人過於麻木呢?一時找不到答案。有個日本朋友和我談到此事,他說“你們中國人好像太怕輻射了,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日本人已經受過兩次輻射了,就那麼回事。”我不知道他是想安慰我還是真這麼想。

後來事態的發展和他們應對事態的速度,好像災難不是發生在這個國家似的,該急的不急,該做的不做,也許他們真像我這位日本朋友所認為的“沒有什麼大不了”。最開始,當備用柴油發電機不能工作後,由於高溫的蒸發,冷卻燃料棒的水位即開始下降,不久燃料棒便開始露出水麵。這時急需要有效補充冷卻水,如果不及時補充冷卻用水,燃料棒裸露過多,溫度將會繼續上升,直到燃料棒溶解,釋放出大量水蒸氣和核輻射物質,爐內壓力增大,最終燃料爐會爆裂或爆炸,後果不堪設想。正是在補充冷卻水這一重要環節,東京電力和日本政府處理的極其不及時,不得力,失去了不少寶貴時間才出現了目前這樣的惡果。

從報道上我們知道事故發生後,因為沒有給水,一、二、三號爐水位下降,燃料棒都有不同程度的裸露,東京電力注水失敗,又請求調動自衛隊的水泵車,官房長官稱正在趕往現場。是否及時趕到現場?是否進行了有效注水?後來都沒有報道。隻知道在這期間,燃料棒的裸露長度漸漸達到170cm,二號爐內溫度達到2700度。第二天一號爐氫氣爆炸,第四天三號爐氫氣爆炸,第五天二號爐爐體爆炸,接著是四號爐兩處火災。按理,自衛隊不論從本洲那個地點出發趕到現場都用不了24小時,如果及時趕到現場並進行了有效處理的話,絕沒有這一連串的爆炸。

第四天三號爐的爆炸原因同一號爐一樣,都是因為燃料棒裸露後與水蒸氣接觸,產生了大量氫氣,當這些氫氣與空氣中的氧相遇就發生了爆炸。這兩次爆炸的直接原因都與沒有及時補充冷卻水有關。根據政府的發表,爆炸隻是毀壞了建築物的最外層結構,就算是有核輻射遺漏也隻是隨著水蒸氣少量外漏,不會造成大的核汙染。其理論根據是儲存燃料棒的爐體沒有受到損傷,這期間對核汙染的避難範圍從三公裏擴大到了十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