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理塘:雲深深,不知何處去(3)(1 / 2)

緩緩走在清冷的小街上,心裏忽地湧起一種奇異的感覺,仿佛理塘一直便這樣遺世而獨立地存在著。側耳,聆聽著遠方的悠揚天唱,這天籟之音,似是可以穿透一切有形無形的東西,令人不得不心生虔敬,而眼前金色的陽光拋灑在每座路經的房前屋後,更讓人忍不住想伸手將這陽光收納進行囊中。

抬頭,綴滿白雲的藍天身姿窈窕,宛若一位二八年華的青春女子,仿佛隨時都會開口吟唱一曲,就連那在眼前升騰起的塵埃都好似在訴說著一座小城的逝水年華。可是,它們又可曾看到過裙裾飄飄的瑪吉阿米,又可曾聽到過倉央嘉措唱給她的動人情歌?

回眸,遠處一個不起眼的拐角處,一位藏族婦女正淡定自若地站在灑滿陽光的屋簷下凝神遠望,完全無視我們這一行人的存在。之於她,還有這座小城的所有人來說,我們這群外來的不速之客,完全是可有可無的存在,未曾驚動過他們,亦從未讓他們心生向往。

放眼望去,寂冷的街道、虔誠的信徒,還有那永不停誦的六字真言、沒完沒了的匍匐跪拜,冷不防一一闖入我們的世界,這一切的一切,無法不讓每個身臨其境的人頓悟,生命的意義無非是欣賞一朵白雲,或是觀賞一朵花開而已。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人即是神、神即是人,任你是誰,在這樣一個超然之地,也會平添一身修為。

輕歎裏,我終於恍然大悟,為何理塘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七世達賴會在此降生,六世達賴的靈魂會在這裏默然徘徊。如果這世間真有一沙一界、一塵一劫的地方,我想就是這裏。如果說拉薩是西藏的肖像,那麼理塘便是藏區的內涵。之於理塘,想把她讀懂、讀明白,你隻能拋開你既定的思維模式,然後跟著感覺走,跟著心,去慢慢體悟。

是的,一切都需要慢慢感悟。而現在我想講的卻是理塘與六世達賴喇嘛及七世達賴喇嘛的前世今生。在倉央嘉措消失在青海湖畔14年後,清政府正式冊封他的轉世靈童格桑嘉措為又一任達賴喇嘛。那一年,是公元1720年,格桑嘉措才13歲,所以一切事務都交由其父索南達結代為打理。

就是這個索南達結,卻和兩個美麗的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係。一個是他出生的地方,另一個是他成家的地方。這兩個地方,分別是瓊結和理塘。是的,瓊結,就是倉央嘉措愛上的那個姑娘——瑪吉阿米曾經流浪過的地方;而理塘,便是倉央嘉措最後欲借白鶴的翅膀飛往與瑪吉阿米聚首的地方。

索南達結出生在瓊結,成長在瓊結,他自幼便在瓊結日烏德寺當喇嘛,後來又去了拉薩,在一座聞名遐邇的寺院做喇嘛。那座聞名遐邇的寺院就是哲蚌寺,是倉央嘉措曾經修行過的寺院,也是當初一眾僧人為了從拉藏汗手裏救下倉央嘉措而不惜訴諸武力的一座寺院。

接下來,索南達結在雲遊途中路過理塘,因緣際會,在一條大河裏救下了失足跌落水中的少女家南曲措。再後來,他和她,一個是郎有情,一個是妾有意,隻一個眼神,便成就了一段大好姻緣。不久後,他們的愛情結晶便誕生於世,而這個孩子,便是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

世間事,往往是無巧不成書。一個是瓊結路過的旅人,一個是理塘浣衣的女子,萍水相逢,相識於水中,再一次完美演繹了所有英雄救美故事的必然結局,隻能說是一種莫大的緣分。隻可惜,倉央嘉措是永遠也不可能遇見這對美妙的神仙眷侶了。也許,這段姻緣也寄托了倉央嘉措對於來世的向往,世間便有如此的法,可以“不負如來不負卿”了。然而,故事到這裏還沒有結束,關於倉央嘉措的傳奇也遠遠沒有結束。

索南達結的妻子家南曲措生下格桑嘉措之後不久,格魯派的僧人便一路尋到理塘。他們是循著倉央嘉措臨終前於青海湖畔所作的那首白鶴詩而來,並認定倉央嘉措的轉世一定就在理塘。找了許久之後,經過一番嚴密的測試,他們一致認定格桑嘉措便是六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於是他們迅速要求迎請格桑嘉措為七世達賴喇嘛。

這一認定,讓一向老實巴交而又訥於言辭的索南達結當即失神愣住了,麵對眾位衣著華美的大喇嘛,他首先感到的不是驚喜,而是驚慌失措,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這實在是太意外了,他壓根兒就不敢相信這一切會是真的。他,一個窮酸潦倒而又卑微低下的小喇嘛,怎麼可能突然之間成了達賴倉央嘉措轉世靈童的父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