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良心的曆史學者,在做事的時候,右翼就虎視眈眈地盯著,你稍微有點漏洞,馬上就是鋪天蓋地的指責。”(《南方周末》2004年9月23日)
類似這樣自費、廉價而又勞碌的國際會議,日中韓學者舉行了10次才完成定稿。今年5月,《東亞曆史共同讀本》就要在中國、韓國、日本以各自文字麵世。
無庸置疑的是,在對待曆史問題上,日本民間總體上仍然是尾大不掉。大約隻有兩類人能反省,一類是如表義文、荒井信一和大江健三郎這樣充滿理性精神的學者和作家,另一類則是東史郎這樣意識到是“自己出事的戰爭”並受良知驅使的人。但這兩類人,對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潮又恰恰是無關緊要的人。
日本政府也從來沒有一口咬斷自己尾巴的勇氣,但那條又粗又長的尾巴上,還是有些或深或淺的牙印。
戰後,日本決心走和平主義的道路,在1947年的憲法裏,告之以世界:一、不用軍事行動和武力威脅來解決國際爭端;二、隻擁有最基本的自衛力量。這部憲法因此被稱為和平憲法。目前,日本的國防經費雖說已居世界第二,但自衛隊的兵員隻有20幾萬,保家衛國大抵還要靠美國人罩著。
日本有“無核三原則”,就是不製造、不擁有和不讓核武器入境。早在1974年,當時的首相羽田孜就告訴新聞媒體說:“日本當然有能力製造核武器,隻不過現在日本還沒有去將它們製造出來罷了。”到了今日,日本能夠支持核武器發展和研究的科研部門所掌握的技術已十分先進,但這隻老虎就是出不了籠子。
日本有禁止武器出口原則,不向任何國家出口武器。有資料顯示,目前日本國內有能力進行軍工生產的企業約2000家,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三井造船及住友機械等著名企業,都擁有很強的尖端武器生產能力。但貿易大國的日本,幾乎什麼都出口過,就是沒出口過一槍一彈。此外,還限製擁有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的武器,如航空母艦和遠距離轟炸機等。
一塊鏽跡斑斑的鐵板上,開不出火紅的雞冠花。大和民族對於侵略曆史還是有些反省的,不反省,就不會產生這些原則。雖然日本國內總有一些人一直想突破它們,可迄今為止它們仍在生效。
在道歉上,許多日本人認為,日本政府早這樣做了。其中主要的有——
《中日聯合聲明》(1972年9月29日):“日本方麵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