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理由:給日本也給中國60(2 / 2)

許多經濟學家估計到1938年底,納粹黨的經濟政策就要失敗。但他們低估了這個黨以鐵的手腕控製經濟的力量:凍結貸款,凍結價格,嚴格的外幣管製……他們更沒有料到的是,德國會如此大規模、慘絕地利用奴工;還有德國人民會如此地支持這個製度,結果納粹德國的命運拖得遠比他們想的都要久。

即使臨近戰爭結束,人民擺脫蒙蔽、乃至反戈一擊的人也少有出現。

相反的情況倒是,雖然納粹黨不斷鼓吹雅利安民族血統最為高貴、優越,但到了戰爭後期,兵員大量傷亡,入不敷出,有40萬歐洲其他種族的人加入了德國陸軍。在黨衛軍內,早在1941年8月便組建了四個異族軍團,他們是丹麥人,荷蘭人、挪威人和比利時的佛萊芒人。此外,德國還建立了一支具有民兵性質、600餘萬人的國防守衛隊,大多是因年紀太老或太小不能加入正規部隊的德國人,他們稱自己是“防衛共產主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希特勒始終為人民對自己的擁載而癡醉,以至於臨死前,他仍深深地堅信:他就是德國,他就是德國人民。

在柏林總理府後花園地下避彈室的最後日子裏,他對身邊的一個工作人員說道:

當我死了,國家社會主義衰亡以後,德國人民不可能生存。

希特勒的預言顯然錯了。

德國人民不但在“二戰”的腥風血雨中活了下來,而且沒有了希特勒的德國——藍天氣爽,綠蔭如蓋,蓬勃而又寧靜,今天不但在歐洲,也在世界,都是一個有著強大經濟實力、向往和平並受著國際社會廣泛尊敬的國家。

但在六十年前的那場戰爭浩劫裏,希特勒所代表的納粹思想與納粹勢力,決非空穴來風,與德國人民、部分歐洲人民之間,也遠不是油水相隔,冰炭難容。大量事實充分證明,法西斯體製,決不可能僅僅由幾個狂熱的政治騙子用幾乎能把麥克風也說得彎腰的咀皮功夫,和幾把冷凜如天狼星的刺刀,就可以建立和維持的。

這個體製一定是個共犯結構。

誠如西方研究法西斯運動的著名學者威爾海姆·賴希所說:

(法西斯)的每一個成功事例,根子上一定有一個群眾心理的問題。某種我們現在還沒有把握的東西,正在群眾中繼續存在,正是“這種東西”使群眾的思維和行動違背了自己生死攸關的利益,這個問題是根本性的,因為如果群眾不持這種態度,政治反動勢力也就無能為力了。正是群眾自願地吸收了這些觀念——我們稱之為專製者的“群眾心理土壤”才形成了法西斯主義的力量。(賴希 著 張峰譯 《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 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