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14.警覺“擴張”,立足“縮小”(2)
韓國著名學者李禦寧曾說——
回顧一下日本史就會發現,“縮小”意識發達時期,社會一般都較為繁榮,可成功之後不久,往往又像秀吉一樣開始向往擴張,轉為“擴大”意識。如此一來,就突然變成非日本人,日本講究細致的傳統就遭到破壞,就開始喪失判斷力,美的感性意識也變成一種帶有殘忍性的行為。(《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李禦寧先生的這段話,讓我思之良久。
如果拋開意識形態層麵,僅就一種文化積澱,或者稱作一個思維特征而言,“縮小”和與之相對應的“擴張”,至少在新中國以來,似乎同樣決定著我們國家的興衰。
中國人是很喜歡往大裏說、也總望大處瞧的——
大中華。大生產。大鎮壓。大清算。大躍進。大煉鋼鐵。大放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趕英超美。“趕上英國用不了十五年”。大比武。大革命。大串聯。大批判。大鬥私心一閃念。大分化。大改組。大震蕩。世界革命的根據地。“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站在虎頭山,放眼全世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勞苦大眾還沒有解放”。“紅太陽光芒照遍全球”……
這些年則有大思路,大舉措,大發展,大工程,跨世紀工程,造福千秋萬代工程。學校不是中國的哈佛,就是中國的劍橋。新區不是某地的浦東,就是某地的外灘。塔高或樓高不是國內第一,就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一。城市定位不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是“區域性中心城市”,至2004年底,全國已有183個城市相繼提出要以前者為目標。一個不久前的例子是,在山西臨汾,投資五千萬人民幣,前後修了三年,建了一座名為“中國華門”的建築,高130多米,高出巴黎凱旋門0.14米,號稱“世界第一門”。據說,建此門將會大大促進當地的旅遊事業。
“擴張”時往往充滿著熱情與豪情。“擴張”成了吹破的氣球了,卻絕少有團體或個人為此承擔實在的責任。
不“擴張”是立場、態度問題,“擴張”錯了是經驗、方式問題。
屢屢“擴張”者,容易升官晉級,屢屢抵製“擴張”者,可能被懷疑、批判乃至最終自己被“擴張”到“敵人”中去,彭德懷就是一例。
“擴張”對許多人官員說,是政治生活中的潛規則,是避險求安的不二法門。
每一次舉國政治、經濟上的“擴張”,在過去就是棍子滿地來,帽子滿天飛,黃鍾毀棄,瓦釜高鳴,真話近絕,假話風行,民族大傷一回元氣,百姓必遭一回折騰;近些年裏,那便是“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爛尾樓工程”。今年1月31日,“全國建設係統黨風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會議第二次會議上,建設部部長汪光燾特別斥責一些地方脫離實際,超越經濟承受能力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會上透露,全國拖欠的780億元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所拖欠的工程款就高達7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