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族長加重了語氣,“沒通過就更應該努力讀書,爭取下次府試取得院試名額。”
他視線落在了上官月身上,“你應該多向阿月學習,他一心讀書,不會像你這樣整天想著往外跑。”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這叫實踐出真知。”上官錦反駁道。
上官族長沒好氣地道:“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你如何行萬裏路?行路前先讀好書,打好基礎。”
他突然問上官月,“阿月,你說是不是這樣。”
上官月不假思索,“族長說得沒錯,我們應該知行合一。一方麵,我們要認真讀書,積累知識,為將來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麵,我們也要身體力行,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和深化我們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斷提升自己。”
上官族長有些意外,他是這個意思嗎?
他的意思好像是讓上官錦好好讀書,別總想著出去玩。
不過,上官月說他是這個意思,那就是吧。
“知行合一”這個理論似乎更合理,更高大上。
裏正眼放異彩,上官月又給了他驚喜。
裏正看著上官月,眼中閃爍著讚賞的光芒。他沒想到上官月能夠有這樣的思想,這足以證明他並非池中物,未來必定能夠一飛衝天。
一想到自己管轄的村子裏將出現一個人才,他內心很是激動。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倘若上官月日後取得成就,他這個裏正便算是有了政績。
上官瑤華見曹佳銘提起了進山的事,裏正也同意了,便道:“裏正,我們曹家村、上官村都靠著大山,是不是可以組織大家去山裏弄山貨,增加收入?”
裏正之前也想過靠山吃山,但山裏的猛獸太多,太危險了,他擔心村民出事,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裏正屬於保守派,他不願讓村民去山裏冒險。
他搖頭,“山裏的動物能不破壞我們地裏的糧食,就已經是萬幸了。我們並不指望進山打獵來增加收入,畢竟這太危險了。山裏的大部分東西,像野菜、竹筍這些,產量雖大,但市場上並不稀缺,所以價格也上不去。至於菌子,雖然能賣點錢,但數量有限,並不能帶來可觀的收入。”
他繼續解釋,“至於藥材,確實是個好東西,但很多村民並不認識藥材,即使看到了也隻是當作無用的草。
山裏的野雞、野鴨、野兔挺值錢的,但根本抓不到,而且要稍微往山裏去一些才能遇上。
至於野豬、老虎之類的,遇到了就得逃命,根本不敢抓。”
上官瑤華明白裏正的顧慮,她並沒有勸說裏正,而是道:“我懂了,想要靠山吃山,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裏正笑看著上官瑤華,他眼中有欣賞,“瑤華,你能想到組織大家一起進山,增加大家收入,說明你是一個心懷村民的好孩子。”
他轉而對上官鵬道:“你家養出的孩子個個都是好樣的,要是誰家閨女能嫁到你們家,那真是好福氣。”
他凝視著上官月,“阿月還沒定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