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世 界 之 最(1 / 2)

最大的“油庫”

號稱“世界油庫”的中東波斯灣地區,確實名不虛傳,無論是沿岸沙漠底下還是波斯灣海底,大大小小的油田星羅棋布,象“浸泡在油海中”一樣。從阿曼到伊朗,在波斯灣周圍8個國家裏,到處是一派石油工業的繁榮景象:林立的井架,縱橫交錯的油管,一座座閃著銀光的大油罐,繁忙的油港,穿梭不絕航行於波斯灣中的超級油輪……。以下幾項統計數字,可以說明這個“世界油庫”究竟有多大。1982年初探明儲量達497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54%,其中沙特阿拉伯一國就獨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世界上21個探明儲量在68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中,波斯灣地區獨占14個,其中科威特的布爾甘油、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和薩法尼亞油田(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名列前三位。1979年石油產量107億噸,這是波斯灣地區曆史上產量最高的一年,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4%;此後由於兩伊戰爭和世界石油消費量減少等原因,產景有所下降,1981年為79億噸但仍占世界總產量的28%。所產石油的90%以上供出口,大約提供了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一半以上。日本、西歐進口石油的70%,美國進口石油的25%,都來源於波斯灣地區。可以說,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工業機體中,幾乎每個細胞都滲透著波斯灣的石油分子。

波斯灣的大門——霍爾木茲海峽,東西長約150公裏,南北最狹處僅483公裏,“油庫”的石油極大部分用油船裝載經此出口,因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油路”。目前每天經海峽輸出石油160~190萬噸,最多時達400萬噸。人們用“油庫”的“總閥門”、世界石油供應的“生死攸關的頸靜脈”等字眼,來形容這條海峽的重要戰略地位。

最深的鑽井

從古至今,人們在地麵上鑽了無數孔井,大部分是為了尋找資源——開礦、找水、探石油,也有的是為了收集地質資料,了解地殼構造的秘密。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深的鑽井是蘇聯地質學家於1979年7月開始在蘇聯北部境內的科拉半島鑽挖的一口地質勘探井,深度為12公裏,比最深的海溝馬裏亞納海溝(11034米)還要深。在此之前,蘇聯曾於1976年5月開始在阿塞拜疆開始探井,原計劃鑽深16公裏,後因故中止。

1986年,聯邦德國計劃在黑森或巴伐利亞東北的上巴拉丁涅地區鑽挖一口14公裏深的地質探井。鑽挖工程計劃於1988年開始,1995年完成,估計費用為45億馬克。完成之後,它將是世界上最深、花費最多的鑽井。

世界上最深的工業鑽井則數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貝莎羅傑1號油田的32#天然氣井。該井由羅夫蘭兄弟鑽探公司於1974年4月3日鑽成,井深9583公裏,費時503天。

第一個太陽能源理論

太陽上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

隨著1932年中子的發現,物理學家貝特提出了第一個科學的太陽及一般恒星能量生成的理論:氫是太陽的燃料,太陽上所進行的反應不是一般的化學反應,而是在高溫下麵進行的熱核反應。

太陽中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度。在這麼高的溫度下,原子幾乎失去全部的核外電子,氫原子亦是如此,赤裸裸地隻剩下原子核——質子。這些粒子在1500萬度的高溫下作高速運動,具有足夠的能量,有資格去轟擊其他的原子核,發生熱核反應。經過實驗和計算,貝特認為,目前太陽能量主要由4個氫核(質子)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所產生。4個氫核聚變為1個氦核後,質量虧損了00276原子質量單位。虧損的質量轉化為能量。據計算,1克氫聚變成氦,質量虧損00069克,相應放出的能量為6270億焦耳。太陽上麵氫的含量極為豐富,相應產生的能量自然是十分巨大。應當指出,太陽在放出能量的同時,氫核質量的虧損是極微小的。即使按目前太陽的輻射功率計算,100億年之後,它的質量僅損失006%,實在微乎其微!因此,一切後顧之憂是多餘的。

貝特的這一理論,給研究天體物理、化學性質、天體演化以極大的推動。他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最大的發電風車

千百年來,除了人和畜的肌肉力量,風就是最主要的自然機械能量來源。但蒸汽機出現後,由於它不受天氣的影響,被廣泛地使用,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力的價值卻被人們淡忘了。

在過去,由於普通能源的價格始終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風力設備的使用在經濟上並不合算。現在,情況有了變化,火力和原子能電站的費用日益昂貴,而且它們引起的環境汙染也成了新的問題,於是人們又想到了利用風力來發電。原聯邦德國發展和科技部撥款1億馬克興建了一座叫做格羅維安的大型試驗發電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