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新聞的發展嚴格地說始於20世紀80年代,那時我國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量十分有限,更不用說有專家學者致力於體育新聞學的研究了。20年在曆史的長河中不過短短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新聞界和體育界來說,這20年卻是非常重要的曆史階段,沒有這些年的努力和發展,就沒有風光無限的中國體育成就,就沒有春光滿園的中國體育傳媒。
應該說,是我國蒸蒸日上的體育成就促進了體育傳媒的發展壯大,而體育傳媒的豐富實踐經驗又為體育新聞理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時機和重要依據,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而客觀情況是,我國的媒體與新聞理論的研究機構並未建立起緊密的聯係,特別是在體育新聞界,媒體不太注重理論研究,專家學者基本不從事報道策劃,理論與實踐出現嚴重脫節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有著多方麵的原因,最主要的莫過於我國體育新聞的理論體係尚處於初建時期,在社會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不足以引起媒體的廣泛注意。
在20年間蓬勃發展起來的我國體育媒體,出現了人才培養的需求,從而催生了以上海體育學院為首的高等院校興辦體育新聞的教育事業。從1985年上海體育學院試辦體育新聞專項寫作班起到現在,我國共有十所體育院校、四所綜合院校和一所師範院校開辦了體育新聞專業。截至2005年,我國高校總計為1794所,15所院校體育新聞專業的開辦率遠遠高於在世界上占有體育傳播強勢的美國,後者高校總計4182所,而開辦體育新聞專業的院校僅為16所。
我國高等院校開辦的體育新聞專業從培養本科生開始,逐漸上升到培養碩士研究生,直至培養博士研究生。從人才培養的規模看,全國各院校加在一起,每年體育新聞專業在校生達到4600人,而體育媒體卻不會像辦新聞教育這樣不斷地發展下去。這樣就帶來兩個問題:一是高等院校體育新聞人才培養過剩;另一個是培養質量參差不齊。第一個問題相對容易解決,教育規模最終會依據市場需求作出自身的調整。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卻非一日之功,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教師、教材、教學的任何環節解決不好,都會影響到教育質量。特別是我國體育新聞理論基本上是依照美國的模式,再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加以改變,仍處於初創時期。我國體育新聞的理論研究底子很薄,體育新聞學教材到目前為止也隻出版過三四本,有關體育新聞、體育傳播的書籍加在一起不超過25本,與我國蒸蒸日上的體育新聞教育相比形成了強烈反差。
目前,我國從事體育新聞教育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科班出身的理論學派,即來自新聞學院的碩士、博士;另一類是實力派,即來自各類媒體。當然,也有人將兩種類別的特點合二為一,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兼備。無論是哪一類人,都為培養我國體育新聞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我本人應該屬於第二類,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外語係,1982年大學畢業後卻來到媒體工作,先後在《北京周報》《中國體育報》做記者和編輯,采訪並組織策劃了多屆夏冬季奧運會、各單項世錦賽、世界杯賽。24年的體育新聞工作實踐留下了不少經驗教訓,使我萌發了寫作體育新聞學教材的念頭。從體育媒體到高等院校,工作和身份的轉變充滿了種種挑戰。但我認為,應該努力找到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結合點,將自己的教育崗位當做一塊實驗田,相信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
身為體育新聞教育工作者,編撰係列教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盡管尚缺乏教學經驗,盡管新聞理論功底不夠深厚,盡管首都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專業教育的曆史隻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教育形勢不等人。就這樣,首都體育學院新聞教研室的幾位教師共同投入了編寫工作。這部體育新聞學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編寫,其間經過了幾次內容的調整,特別是當接近完稿時,北京奧運會即將舉行,我們耐心地等待,增補了最新的數據和案例。由於水平有限,我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交上這部拙作,希望受到媒體的關注,得到其他院校同行的指導,獲得體育新聞學生的反饋。我們相信,在所有體育新聞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體育新聞的理論研究會一步步走向深入,待到成果累累的那一天,我們也可以問心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