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報刊的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振興,體育報業的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截至1988年,我國以宣傳體育競賽、訓練、健身以及體育人物為主要內容的新聞性報刊,共有80餘家,各種體育專業報紙有30種左右。
“文革”之後,隨著體育事業的恢複迎來了體育期刊發展的一次高潮,各地各級體委、各級單項運動協會陸續創辦了一大批體育消費類期刊,如黑龍江省體委的《當代體育》、《少林拳法》(後改為《精武》)、《北方棋藝》,廣東省體委的《體育春秋》《武林》,新疆體委的《體育時空》,北京市體委的《北京體育》(後改為《體育博覽》)、《武魂》,吉林省體委的《拳擊與格鬥》。中央級出版單位及單項體育協會也不甘落後,出版了《乒乓世界》《中華武術》《足球世界》《網球天地》《中國釣魚》《健與美》《體育畫報》等。突然之間,體育期刊遍地開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麵。至1990年,我國消費類體育期刊的總數已經達到32種。
這一時期出現的消費類體育期刊,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新創刊的期刊強調以贏利為目的。如1983年,《當代體育》創刊時定價為0.38元,幾乎相當於同期《新體育》定價的兩倍。廣告成為期刊贏利的重要途徑,與《新體育》創刊時完全依靠政府撥款和發行贏利相比,這時的體育期刊被推向市場,逐步脫離了政府的保護傘,使得期刊除了通過發行來獲得經濟收入之外,還可以通過刊登廣告獲得收入。體育期刊從僅銷售內容,轉變為“二次銷售”模式。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興盛,單項體育運動成績的不斷提高,體育期刊開始走向細分之路,一些單項報刊一創刊就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如《武術健身》創刊號的發行量就高達195萬冊;《精武》創刊號發行量為83萬冊,第二期上升至105萬冊;《圍棋天地》的發行量達到20萬;《中國排球》也達到了幾十萬冊。為之後愈演愈烈的體育報刊按體育項目分眾化分眾化在傳播學上指,按照受眾不同的位置、特點、需求等因素,劃分不同的受眾群,進行差異性服務。發展拉開序幕。
(2)綜合性報紙開辟出體育版
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首都和省級的綜合性報紙,陸續重開或開辟出體育版或體育專欄,如《工人日報》的“體壇縱橫”,《中國青年報》的“體育愛好者”等都是深受讀者歡迎的欄目。《人民日報》的“體育之角”,1983年發稿近百萬字,體育圖片達到2000多幅。
上海《解放日報》《文彙報》《新民晚報》都重新開設體育欄目。
《解放日報》於1981年1月3日恢複體育星期欄,每周末出一期,約5000字。1984年12月22日創辦“周末增刊”時,體育欄納入第三版。1988年元旦,該報擴為八版,體育專欄每日見報於第四版,約4000字。每逢大賽,每天出專版,如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在上海召開時,專版為第二版,重要文章放在第一版,從開幕到閉幕17天中,發稿213篇,約13萬多字。
《文彙報》於1981年開始辦“體育場”專欄,每周五刊出一次,約4000字。每逢重大體育活動,每天均做報道。
《新民晚報》自1982年元旦複刊後,辟出第二版約6000字做體育版。每逢重大活動,擴大為兩個版麵。該報以足球與棋類報道為多,設有專門的體育部。該報為上海體育報道量最大的報紙。
此外,《青年報》自1980年辟出“今日體壇”專欄,安排於第七版,約4500字。《少年報》的體育欄設於新聞版和社科版中。《勞動報》於1980年設“體育場”專欄,每逢周日在第四版中刊出,約5000字。
(3)電視體育的發展
“文革”結束後,1978年4月,中央電視台適應觀眾需要,重新恢複了專門的體育欄目,開辦了《體育之窗》,設有“體壇人物”“體壇漫畫”“佳作欣賞”“問與答”等小欄目。主要是普及體育知識,向觀眾介紹運動員、教練員的訓練生活和群眾性體育活動、體育成就、體育科研動態等,也向觀眾報道當時為數不多的國內外賽事和體育交流的消息。隨後,中央電視台又相繼開辦了《世界體育》《體壇縱橫》兩檔欄目,每周各播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