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世界著名賽事報道模式及其特點(2)(1 / 3)

2.大眾傳媒對奧運傳播的需求

奧運會能夠成為相對集中的全球注意力資源,有著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麵的原因。其一,從主觀因素上分析,讓世界各國了解和支持奧運會,並通過舉辦奧運會達到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國際奧委會自身有著強烈的傳播願望。其二,從客觀因素上分析,奧運會在申辦、籌備、舉辦的三個不同階段,新聞媒介都會獲得更多的受眾。如此鮮明的“焦點效應”,促使大眾傳媒不失時機地對奧運會進行全麵的報道,以達到吸引受眾,進一步擴大知名度的目的。有了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的因素,奧運傳播就成為大眾傳媒不可缺少的環節。電視傳媒對奧運傳播有著強烈的需求,通過報道奧運會,各國的電視媒體或多或少地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

另外,奧運會與新聞媒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還有經濟因素在起作用。新聞媒介需要奧運會,除了奧運會是新聞媒介的重要傳播內容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奧運會已經逐漸成為媒介重要的收入來源。媒體主要通過三個渠道從奧運會獲利,第一是通過報道奧運會提高電視台、電台的收視、收聽率,印刷媒體的發行量以及新興媒體網絡的點擊率。第二是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出售廣告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奧運會是個十分理想的廣告載體,奧運會的比賽方式也為廣告時段提供了方便,在比賽間歇播放大量廣告不容易引起觀眾的排斥,比賽內容的多樣性也為不同內容的廣告提供了空間。第三是從事奧運傳播可以樹立新聞媒介良好的社會形象,奧運會已經成為當代體育精神的象征,成為真善美的化身。通過報道奧運會,受眾自然而然地將媒體與這一美好印象相連,媒體從而獲得受眾的信任與認同,這麼好的宣傳自身的機會媒體當然不肯放過。

三、大眾傳媒對奧運會的傳播

隨著奧運會參賽國不斷增加,奧林匹克思想日漸深入人心,奧運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奧運會已經成為大眾傳媒不可或缺的報道內容。

1.國外大眾傳媒的奧運傳播

自20世紀以來,傳統媒體報紙對體育的報道與日俱增。進入90年代後,美國許多報紙的體育版甚至超過了政治版、社會新聞版和經濟版,尤其是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報紙的體育版都要占到1/3。

在電視方麵,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開始嚐試對比賽進行電視轉播。當時,投入的攝影機不過三部,收視半徑隻有區區15千米,觀眾僅15萬人。但到了1964年,當在東京舉行的第十八屆奧運會首次通過衛星進行實況轉播之後,電視的作用已經變得不可替代。

1988年漢城奧運會,有來自世界各國的117家電視台對比賽進行了現場直播或轉播。四年後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在13082名采訪記者中,電視工作者為7951人,參與轉播的國家上升到193個。其中獲得電視轉播權的美國廣播公司就出動了17輛電視轉播車、93台電影攝像機和158台錄像機。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媒體動用的攝影、攝像機共203台,電視轉播覆蓋214個國家和地區,累積觀眾達到196億人次。2000年悉尼奧運會,僅澳大利亞廣播機構就出動了3500名工作人員。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記者采訪奧運會是無償的,但電視台想要獲得奧運會轉播權,卻必須付出高額的代價。1936年柏林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標價僅為3000美元。以後逐屆大幅度升高,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飆升到了2.87億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則更創天價,為13.2億美元。出售電視轉播權,已經成為國際奧委會一大經濟來源。

能夠在奧運會比賽現場親身感受奧運會比賽,對於許多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奢望,每屆奧運會的現場觀眾中不僅有數量眾多的本國觀眾,還有數量可觀的外國觀眾。2000年悉尼奧運會發售的門票為960萬張,其中在國內發售的門票超過500萬張,其餘的門票則售給了外國觀眾。2004年雅典奧運會組委會預計發售門票500萬張,由於受“9·11”恐怖襲擊的影響,國外觀眾數量有所下降,但門票發售仍達到300萬張左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共發售門票700萬張,其中國內銷售部分約占75%,海外銷售部分約占25%。

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全球共有電視觀眾39億人,其中有37億人觀看了奧運會。亞洲的電視觀眾數量最多,為21.8億人,其次是歐洲,為6.5億人,其餘各大洲的電視觀眾數量也非常巨大。2004年雅典奧運會,全世界有39億人在電視中不同程度地觀看和經曆了奧運會盛大的場景。2008年北京奧運會,觀看開幕式的各國觀眾達到40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