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秋實在總書記麵前,坐得很端正,聽到剛才總書記的話後,眼神也是微不可察地跳動了一下,不過卻沒敢太跳躍,隨即又收回,還是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夏想卻不知道,古秋實心中也是驚濤駭浪。
其實外人或許並不清楚,早在下馬區之時,夏想就已經入了總書記之眼,當時總書記就讓人整理了夏想的相關簡曆,以備後用。
總書記的眼光,還是超人一等的。
從下馬區之後,再到郎市,再到天澤,然後終於到了秦唐,一步步走來的夏想,不但沒有讓總書記失望,反而更加讓總書記對他興趣大增。如果古秋實推斷不錯的話,經過郎市錘煉之後的夏想,在天澤擔任市長之時,就已經真正入了總書記之眼。
再到秦唐之時,夏想剛剛步入副省之後所麵臨的一場狂風暴雨,中紀委的狠手,也未嚐沒有總書記最後一次對夏想的考驗。因為夏想升遷過快,根基不穩,凡是成就大事者,必有過人之處,總書記就是想親眼看看,夏想究竟是不是真金不怕火煉!
秦唐之後的夏想,就讓總書記真正下定了決心,要著力培養了。盡管古秋實也明白,其實此時,團係內部有許多反對的聲音,而且反對的力量還是格外的強大。
甚至總書記最得力的兩名助手,米紀火和明得謀,明得謀也不讚成將著眼點落在夏想身上。因為明得謀擔心,夏想並非同路人。
其實米紀火也有同樣的擔心,不過他的性格溫和,不直接說,他見總書記態度很堅定,就沒好開口,但他的心思卻還是被古秋實看得明白。
明得謀在總書記麵前列舉了夏想三大不足,一是年紀太輕,資曆太淺。二是成長的道路,手段過於強硬,斬落對手無數,不太會團結同事。三是立場不明,和家族勢力來往過密,關係糾葛過多,甚至還和平民勢力也有交集,迄今還沒有明確的政治傾向。
總書記也是難得地一一反駁了明得謀的說法——當時是在一次僅有幾人參加的高級別的見麵會上,除了米紀火、明得謀之外,古秋實和鄭盛也在。
讓古秋實震驚的不是總書記對夏想的器重,而是總書記罕見地親自出麵,而且還是當眾維護夏想,就不得不讓人驚訝了。
而且,總書記還是逐條反駁了明得謀的論點,也不能算是反駁,更準確地講,說成是說服更合適。
其一,年紀輕不是問題,資曆淺也不是關鍵,敢於提拔和重用年輕人,一向是團係的鮮明特點,也是優點。
其二,手段強硬也很必須,國內政治發展到現在,許多弊端已經凸顯,如果不能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執政黨的地位就有可能受到衝擊。再從長遠來看,國內政治上的暮氣已經影響到了外交形象,現在必須充分認識到國家的內憂外患非常嚴重,隻知埋頭韜光養晦,四代之後,終究會形成軟弱的體係。整個體係軟弱了,再想有所改變,就是空談了。
曆來空談誤國。
在第二點的問題上,總書記闡述得尤其深遠,甚至提到了漢武帝,並著重點明,一個國家,可以用初期上百年的時間來休養生息,但休養得過久了,就直接養成綿羊了。強漢之所以成為強漢,是因為經過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為武帝留下了足夠抗擊匈奴的政治和經濟資本。
也正是因為漢武帝抗擊了,才有了一個強漢。如果漢武帝依然堅持退讓和軟弱,或許強漢真的不複存在。
其三,夏想立場不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是壞事,反是好事。國內政治,內耗過大,分岐過多,假如有一人能成為各方力量都認可的人物而登上政治舞台,未嚐不是人民之幸國家之福。
假如能在建國百年之內,有一人能在50歲之前進入最高層,為國家帶來朝氣和全新的氣象,也不枉幾代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國家之大幸……
總書記說了許多,是一般人絕對看不到的聲情並茂的演說,也是或許永遠不會為外界所知的內幕。
當時就給古秋實帶來了莫名而巨大的震動,因為總書記似乎說的並不是夏想,而是借夏想之名而抒懷,向在座的人描繪他心目之中的未來幾十年的理想國。
一個寄托了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一個讓無數人至死都向往的理想國,隻可惜,英烈不遠,革命的鮮血未幹,現在的國內官場,雜草遍生,貪官滿地,表麵上的欣欣向榮掩蓋不了千瘡百孔的體製的漏洞的現實。
一個沒有監督的執政黨,如果沒有痛下決心自我拯救的勇氣,沒有正視自己缺點的勇氣,終有一日必敗。不是被人打敗,而是自己被自己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