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神奇,夏想笑而不語,隻是點頭,心想如果孫省長知道了發生在他身上的更神奇的事情,也不知會做何感想?
“記得,你欠我一壺茶。”孫習民嗬嗬一笑,還特意拍了拍夏想的肩膀,以示親熱。
邱仁禮對孫習民和夏想之間的互動,目不斜視,視而不見,不過嘴角卻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孫習民之後,是常務副省長秦侃。
夏想在省委排名第三,秦侃第四,周鴻基因為資曆問題,排在第五,並沒有和夏想當初在湘省一樣,排到第四位。
秦侃是陝省人,身材高大,說話時聲音洪亮,對夏想的到來表示了歡迎:“歡迎夏書記,相信夏書記的到來,為齊省帶來全新的活力。”
人似乎粗獷,但說話卻是滴水不漏。
秦侃之後,就是久聞大名的周鴻基。
平心而論,和前麵幾名都在五十開外的省委領導相比,41歲的周鴻基果然年輕過人,又因為他長相白淨,頗有俊朗之相,長身而立,若不是臉上戴一幅金邊眼鏡顯得過於文氣了一些,周鴻基還真稱得上是一表人才。
甚至在一些喜好小白臉的女人眼中,周鴻基比夏想更受歡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連若菡或古玉看來,周鴻基長相太娘了。
“周書記,你比我早來幾天,不管怎麼說也算半個主人了,今天的晚飯,你請了。”夏想主動伸手和周鴻基握手,論排名,他比周鴻基靠前,理應掌握主動。
周鴻基沒想到夏想見麵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句玩笑,他躲在鏡片後麵的眼睛微一收縮,盡量不讓眼睛將真實的想法流露在外,但眼神之中的變化還是透露了他內心的震驚——夏想比他想象中更年輕,更英俊,也更有衝擊力!
周鴻基認為,在地方上呆久了,會沾染一身官僚之氣,夏想雖然年輕,就算不至於大腹便便,也會是氣虛體浮,不想眼前的夏想健康清爽,渾身淡然清新,讓人驚訝於他的氣定神閑。
“夏書記開口了,我自當從命。”周鴻基嗬嗬一笑,一口標準的帶有京城味道的普通話字正腔圓,“夏書記是北方人,來到魯市算是來對了,齊省菜係很適合我們北方人的口味。”
初出部委的周鴻基舉止周正,說話從容,夏想對他的第一印象打分很高,雖然周鴻基說話之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在部委工作過的優越感,但總體來說,是一個深藏不露、處事圓潤的老手。
第一會合,並非交手,隻是試探,夏想相信,彼此都給對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和周鴻基說笑間,似乎輕鬆隨意,但其實兩人都心中有數,早在前來齊省之前,因為各自的立場和原則,兩人之間絕無握手言和的可能,更沒有攜手共進的合作。
從踏上齊省土地的一刻起,夏想和周鴻基之間,就開始了一場漫長而艱巨的賽跑,最終誰勝誰負,不僅比拚是耐力和體力,還有在長跑過程中翻山越嶺之時,誰更有智慧和手段。
接下來的幾名常委,都是走馬觀花地握手寒喧,留待以後再認識不遲,等到了李丁山的麵前之時,熟知李丁山脾氣的夏想一眼就看出了李丁山一臉怒氣和不滿,雖然站在迎接的隊伍之中,但卻是心不在焉,目光不時地落在秦侃和何江海身上。
難不成才來半月之久,李丁山就和秦侃、何江海鬧了矛盾?
秦侃是常務副省長,何江海也不是一般常委,是省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廳長,同樣大權在握。
夏想和李丁山握手:“李省長,早到了幾天,對齊省的情況是不是有了不少的了解?”
李丁山卻是憤然地說道:“何止有不少的了解?還是大大的了解!夏書記,晚上一起吃飯,我有很多話要和你單獨談談。”
夏想想說什麼,又覺得不太合適,隻是點了點頭:“如果晚上沒有別的安排的話,我去找你。”
李丁山微一點頭,也沒再多說,但臉上的憤憤不平之意未去,就讓夏想暗暗擔憂。
夏想的擔心是正確的,李丁山初來齊省,就插手了一件大事,從道義和公理上講,他的立場和出發點完全正確,但從手段和急於求成上講,又失之於激進和急躁,最終惹下了滔天的禍事。
也讓夏想剛到齊省,還沒有站穩腳跟,就卷入一場巨大的風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