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胡雪岩智慧解析2(1 / 3)

胡雪岩從古應春的言談態度中推知他必是遭同行傾軋排擠,有感而發。同時,他也正是從這裏看出古應春是一個難得的可為自己所用的人才。不遭人妒是庸才,受傾軋排擠的,大致能幹的居多。古應春的能幹,胡雪岩從他的說話、見解就可預見了。此意一定,胡雪岩就提出了與古應春合夥與洋人做生意的要求,惺惺惜惺惺,古應春自然也是十分樂意。此後胡雪岩與洋人做軍火交易,比如同英商哈德遜談判,以合適的價格及時地買到兩百支槍、一萬發子彈;生絲銷洋莊,比如第一筆幾萬包絲在上海賣給洋人、一舉賺得十幾萬兩銀子,古應春都功不可沒。

胡氏發跡後,用人時,特別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這一句話,為自己,也為別人發現了許多人才。

王有齡在湖州府上時,統轄的一個縣城發生了民變,亂民殺了縣官,攻占了縣城,豎起大旗,自稱“無敵大王”。消息傳到湖州,王有齡大為惱火,召集幕僚,征詢辦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齡也支持這種意見。

然而手下有個叫司馬鬆的幕士卻反對這種辦法。他認為,如今官兵久不訓練,不知拚殺之事,亂軍風頭正勁,不與之相爭才是上策。否則,一旦官兵失敗,隻怕四處的亂民都會響應。況且民亂事出有因,當以“撫”字為上。既可安撫民生,也可平定民亂。

司馬鬆這個人平素寡言少語,又貪小便宜,衣著服飾亂七八糟,很叫同僚看不起;王有齡也有些煩他,隻因他是另外一個朋友介紹來的,才沒把他辭掉。 本來平日在他人眼裏,司馬鬆便是一個不可造之才,無足輕重。今日見他未出兵便先言敗字,很是氣惱,不予理睬,派了個營官領了一千人馬去鎮壓亂軍。

事情果然不出司馬鬆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傷大半。 別處的饑民見官兵如此不堪一擊,便也紛紛起來鬧事,響應“無敵大王”。

王有齡大驚失色,召集眾幕僚,再商對策,眾幕士說來說去,都沒找出個好主意。而欲尋司馬鬆,卻發現人已不見,告假養病在家,請之不去。

胡雪岩聽完王有齡的敘述後,認定司馬鬆就是平亂所需的英才。他解釋,司馬鬆麵相端正,屬善良忠直之士;眉間英氣凝聚,有傳世之才;行動愚鈍,大智若愚;不表於色,心計必定極深沉。他平時少言寡語,不善辭令,但那日獻計用撫不用剿,確實為計深遠,非一般人所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隱忍不發,不願為王氏效命,是因為王有齡以尋常眼光對之,未發現這一人才而已。

事實上,司馬鬆命中多難。他是個遺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親把他辛辛苦苦養大,後來又替他娶妻。誰知老母又一病不起,過了幾年,妻子留下幾個兒女,跟他人私奔了。這下,司馬鬆簡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既照顧老母,又要照顧孩子,欠下的債不計其數。有位朋友見他可憐,便通過種種關係把他介紹到王有齡的衙門,但一直不受重視,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這一次他給王有齡出計獻策,王有齡剛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使他大為惱怒。

胡雪岩了解這一切之後,特地登門拜訪,為司馬鬆還清舊債,驅去債主。臨走又留下五百兩銀票,以備司馬鬆日常開支。

歸後,胡雪岩見到王有齡,將司馬鬆之困窘備說詳細,又勸王夫人以養婢贈與司馬鬆以為續弦。

這一切令司馬鬆感激涕零,翌日前來拜謝。胡雪岩便把王有齡的意思告訴他,司馬鬆一聽,也不多說,主動要求去與亂民談和。

司馬鬆果然厲害,舌戰亂民,很快就瓦解了亂民的鬥誌,亂民各自散去。王有齡聞訊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馬鬆有功,令他就在民變的縣城就任縣令。司馬鬆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產發展上去,一時間政通人和。

此時王有齡才意識到:“司馬鬆素日在同僚中倍遭非議,原來果真是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獨具慧眼證實了他“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觀的高明。

能不為世俗的成見所拘,吸納形形色色的各種人才為我所用,這樣才能人才濟濟。有了人才,事業才能發展。而且,在招攬人才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那些遭人嫉妒而又確實有才幹的人。因為這些人遭嫉妒,自然免不了被人說閑話,如果僅憑人言,一定會失去一些有能力的幹才。

日本鬆下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在其傳記中說道:“我曆來相信,一個不招人妒的人是沒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或者他沒有自己的主見,惟眾人的意誌是圖。我的公司不需要這樣的人。”鬆下幸之助的用人智慧和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做生意首先就要做出一個熱鬧的場麵

做生意需要市場,市場從何而來?按照胡雪岩的說法,始於自己營造的場麵。其實,“場麵學”與“經營學”的關係極深。一般說來,人們隻要有能力,都希望做的場麵大一些,熱鬧一些。這樣做,從深層次看,是希望自己在世人麵前有光彩。歸根結底,場麵總是做給別人看的,做場麵也是為了樹立形象,打造品牌。歸根結底,是讓自己的店鋪周圍成個大市常

胡雪岩做生意,就特別注重做場麵。以他的意思,做生意首先就要做出一個熱鬧的場麵,而且,“場麵總是越大越好”。因此,一項生意投入運作之前,他也總要在如何做出一個特別的場麵動很多心思。

如何把場麵做大,做熱鬧,不同的人當然有不同的招術。尋常做去,不過也就是裝修剪彩、送花籃、放鞭炮、擺宴席、送禮品、請名人題字做畫之類,敲鑼打鼓地熱鬧一常胡雪岩的阜康錢莊開業之時,這些場麵上的事情他也是著實費了一番心思,比如他要劉慶生去選錢莊鋪麵,就要求房子軒敞氣派,裝修也要富麗堂皇,不能小家子氣。甚至連堂上懸掛的字畫,他都想到了,要求第一不能是贗品,惹行家笑話;第二名氣不能太小,名氣太小配不上“阜康”的招牌,撐不起場麵。錢莊開業當天,阜康張燈結彩,櫃台裏四個夥計一律簇新藍布長衫,笑臉迎人,請來了杭州城裏官商兩界幾乎所有的名人。胡雪岩親自接待,擺酒款客,直吃到午後三點多鍾,也著實熱鬧了一把。

場麵場麵,首先自然是場上麵上的事情要做好。生意場上,這些場麵上的事情常常是必不可少的。堂皇的門麵,不凡的氣派,往往是贏得客戶信賴的一個很重要的外部條件。一眼看去就給人一種小家子氣的商號,一開始就不會被客戶重視。從這一角度看,這些場麵上的事,其實並不就是打腫臉充胖子的一味擺闊,它實際上也是在樹立自我形象,在向公眾顯示自己的實力、優勢,以吸引客戶的注意,喚起客戶的信任。因此,這些尋常做法,常常也是必要的,也是要做好的。按胡雪岩的說法就是,即使內裏是個空架子,也要想辦法把場麵“撐起來”。他的阜康錢莊開辦之初,事實上就隻是一個空架子。

當然,生意人在做場麵的時候,也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場麵易做不易收。生意場上,如果有足夠的實力,當然是能把場麵做多大就做多大,而且越大越好。但場麵一旦做出,要收身出來,常常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場麵一收,往往會動搖客戶對商號的信心,使客戶對本商號的經營狀況、現有實力、未來發展以及信譽程度產生懷疑。從這個意義上說,場麵也是一把雙刃劍;成也是它,敗也是它。所以,場麵的收放,都要慎之又慎。

正因為這個原因,盡管已經四麵楚歌,麵臨倒閉危機的情況下,胡雪岩也要盡力把場麵撐起來。

甲午之變,由於洋行聯手排擠,加上在上海主抓洋務的盛宣懷等人的掣肘、造謠,上海阜康錢莊總號出現擠兌風潮,這時的胡雪岩已經陷於四麵支絀的困境。也恰恰是這個時候他的三女出嫁。按一般人的想法,正處於危機之中,兒女婚事自然應該免去鋪張,不要太過張揚。連幫他的人也認為,這場婚禮既然定下了日期,按照風俗自然不能更改,但場麵也不宜太大,隻要不太委屈了女兒,女兒包括外人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胡雪岩卻仍然要把場麵做大。他要求一切照常,喜事該怎麼辦還怎麼辦。再難也無論如何要把場麵繃起來。因為這個時候一鬆勁,女兒的婚事冷冷清清,阜康的客戶必然把它與擠兌風潮聯係在一起,對於阜康能否渡過眼前難關產生懷疑,那樣也就真正是什麼都完了。女兒辦喜事那天,胡家仍是張燈結彩,轎馬紛紛。各式燈牌、彩亭、儀仗,排出三裏路遠;幫辦喜事的執事人等,一色藍袍黑褂;抬運嫁妝的挑夫,一律簇新藍綢鑲紅邊的棉襖,氣派非凡。這一個場麵收到的效果就是,阜康錢莊照樣開門,胡雪岩在杭州城裏的所有生意,如典當、藥店、絲行,無不風平浪靜,阜康擠兌風潮被一片喜氣洋洋衝淡了許多。

做生意的場麵效果,需要靠生意人去營造,不能夠僅僅局限於某一種已有的場麵去做小本生意。另外,還要記住一點:做場麵不能太急於求大,要根據自己的實力,身體力行。力所不及和過及都會給自己帶來負麵效應。

做生意不能沒有靠山

胡雪啟說:“中國人做生意不能沒有靠山。”他從資助王有齡開始,數十年間,集商嚐洋嚐官場勢力於一身,財富如雪球般愈滾愈大,其後自有官場作為靠山。為結交官場,他不遺餘力,不惜代價,以至商場上權傾一時。

1.襄助王有齡

人們常用“慧眼識人”來表示一個人發現人才的獨特眼光,而胡雪岩的“慧眼”,最典型地體現在他對王有齡的資助上。胡雪岩一生發跡,從襄助王有齡開始。他的第一個官場靠山,也是王有齡。沒有胡雪岩的資助,王有齡可能在官場之中永無出頭之日;而沒有王有齡的支持,胡雪岩也不可能成就日後“紅頂商人”的偉業。胡雪岩以其傾囊相助在王有齡身上做了一次“風險投資”。

機緣巧合,一次在茶館,胡雪岩與王有齡偶遇。因茶館人多,胡便力邀王有齡至酒肆小酌。王有齡本已饑腸轆轆,推辭一番,也就應邀前往了。交談之中,胡雪岩得知王有齡的心事,空有一腔抱負,卻無錢捐得前程。開始的時候,胡雪岩其實還很有些看不起王有齡,因為在胡雪岩看來,一個讀書人要求上進,應該走正途,而王有齡想的卻是走進京捐官這條路。不過,胡雪岩看人卻沒有限於世俗眼光,而是獨具慧眼。當胡雪岩知道王有齡不甘於捐班佐雜,還有更大的抱負時,他終於還是決定要幫他。

王有齡知道後,對胡感激涕零,拜謝不迭。發誓有生之年若有發跡之日,必將投桃報李,加倍償還。

王有齡在北上進京“加捐”的途中,遇上了自己多年未曾往來的“總角之交”何桂清。何桂清少年英才,仕途得意,已經官至江蘇學政。緣於他的扶持,王有齡在京城吏部順利地“加了捐”。返回浙江後,依仗何桂清在江南一帶的影響,很快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浙江撫台黃宗漢命他為“海運局”的坐辦。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齡也算是個有良心的人,他不忘正是胡雪岩使他從杭州一個落魄市民騰達到今天的地步,決意要好好地報答自己的恩人。王有齡終日派人找尋,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胡雪岩。

在王有齡的蔭庇下,胡雪岩不再作錢莊的“小夥計”,而是自立門戶,販運糧食。他在官與商之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自此他走上了從商的坦途,事業日漸發達。

依仗官勢,胡雪岩在商界中的生意越來越大,積蓄也逐漸增多,羽翼漸豐。

2.結交左宗棠

胡雪岩依靠王有齡的勢力生意越做越大,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862年,太平軍圍攻杭州,王有齡守土有責,被圍兩月,彈盡糧絕。胡雪岩受托衝出城外買糧,但無法運進城內。王有齡眼見回天乏術,上吊自殺。胡雪岩聞訊,悲不自禁。胡雪岩之生意,得力於王有齡,尤其是這種亂世,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靠山,憑什麼成事呢?如今王氏一去,大樹倒矣,又豈能不悲傷。

此時的胡雪岩,已踏上“官商”之路。王氏既去,而他又不能一日無官場靠山,他不得不尋找更有價值的人物。這時,他將目光投向了閩浙總督左宗棠。

此時左宗棠正憂心忡忡。杭州連年戰爭,餓死百姓無數,無人耕作,許多地方都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自己帶幾萬人馬同太平軍征戰,吃飯就成了個大問題。

正在考慮之時,手下人報,浙江大賈胡雪岩求見。左宗棠乃傳統的官僚,有“無商不奸”的思想在腦中作怪;而且他又風聞胡氏在王有齡危困之時,居然假冒去上海買糧之名,攜巨款而逃。心想此等無恥的奸商,本不欲見他,無奈於蔣益澧的麵子,隻得宣胡雪岩進見。

胡雪岩坐定之後,左宗棠直截了當地問起當年杭州購糧之事,臉上現出肅殺之氣。胡雪岩這才如夢初醒,趕緊把事情從頭到尾講了個清清楚楚,說到王有齡以身殉國,自己又無力相救之處,不禁失聲痛哭起來。

左宗棠這才明白自己誤聽了謠言,險些殺了忠義之士,不禁羞愧不已,反倒軟語相勸胡雪岩。

胡雪岩見左宗棠的態度已有鬆動,急忙摸出2萬兩藩庫銀票,說明這銀票是當年購糧的餘款,現在把它歸還國家。他解釋說,這巨款本應屬於國家,現在他想請求左帥為王有齡報仇雪恨,並申奏朝廷懲罰見死不救又棄城逃跑的薛煥。這符合常情的懇求,左宗棠欣然答應。並叫管財政的軍官收下了這筆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