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中的“道”,指宇宙萬物之源。“道”是萬物之所由來,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懸於虛空,無所見亦無所聞。可謂玄妙幽微,深不可測。所以,以言語來講述“道”,並不能說明“道”的本質。事實上能夠說出的,不過是細枝末節,並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語來稱呼“名”,虛空之中也沒有什麼可說的。所能說的不過是“道”之表象,並非永恒的“名”。語言文字,隻是意象的表述。““道”卻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對它確切命名、下個定義是困難的。
可見,“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礎,是本體,代表著最終、唯一、絕對。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道”而存在。不論萬物如何變化,或消或長,““道”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老子悟“道”之後,發現““道”不能說,“強字之曰道”,勉強稱之為“道”。這個宇宙之源的真實存在沒有名字,卻可以體驗可以覺悟。“道”一經界定落實,就成為“名”。所謂的“名”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名”不能稱為“名”。
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哲學體係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萬物,但不可用語言來說明,而是玄妙深遠。它的含義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物質,是構成萬物的元素;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精神,孕育萬物的本源。韓非子在《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從唯物方麵來闡述“道”。漢代王充也認為“道”是唯物的。從漢末到魏晉,產生了“玄學”,人們體會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本體隻有一個“無”。佛學傳入中國後,玄與佛合流,對“道”的解釋,便傾向唯心論。宋明理學家對“道”,仍做唯心論的解釋。
不管唯心還是唯物,總之,“道”是運動變化的,而非靜止的。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而發展變化。
內心聲音說:“怎麼樣難不難?”
羅秀說:“嗯,還好。”
內心聲音說:“那你說一說本文中的道和名如何?”
羅秀說:“這萬物之母則道也,說明這萬物之根在於道,而道則玄之又玄,說不清道不明,玄妙莫測高深,所以讓人感覺到很神秘,但是又好像能讓人感覺到與感悟到,所以道之所以說不清道不明,因為說了不完整,不說卻又能感悟到,所以道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而名則為常,在我來看是具體象的名聲,也代表某種成功,而老子口中的名是相對的,絕對的唯一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名就是老子闡釋道的一種變化規律,即靈性成長的一種技能,知識,更或者融合性成長的自我感悟與自身修養的走向與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