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成就自己帝王之業10(1 / 2)

人剛出生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身體卻變得堅硬。

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是因為其鋒芒過露。他認為“強大處下”,而“柔弱處上”——為人處世應該善於隱匿自己的鋒芒,才能讓自己永遠不落“下風”。

能成大事的人在做一件大事之前,都會將真實的自己置於暗處(將才能、智慧隱藏起來),為了觀察明亮處其他人的行動;自己保持靜默,從而細心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樣所有人的內外情形就都真實地展現在自己眼前,這件事自然能成。

將自己真實的實力和意圖隱藏起來,並非是讓我們一聲不響默默無聞,而是讓自己在這種不被關注的情況下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表麵現象之中的本質問題,然後我們再行動,從而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這就是老子“柔弱處上”的人生哲學。

楚莊王知道伍舉是要借機進諫,但既然伍舉沒明說,自己也不點破。伍舉便說道:“在楚國的一座高山上,停落一隻大鳥,它羽毛五彩繽紛,異常華麗,可是三年來它既不鳴叫,也不飛走,臣實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楚莊王沉思片刻,說道:“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它三年不鳴,是在積蓄自己的力量;三年不飛,是等待看清方向。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你去吧。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

楚莊王內憂外患,國內權臣奪利,小人充斥,群臣良莠不清,忠奸難辨,楚莊王就收斂鋒芒,荒淫無度,讓周圍國家與群臣放鬆警惕,終於苦等三年,他露出了廬山真麵目,然後開始整治朝廷,該提拔的提拔,這三年他在摸清哪些可用,哪些可除,所以時機一到,立馬開始整治,然後讓煥然一新。

剛柔並濟,進退有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到:太極圖表現得最為形象。在一個圓圈中有一條白色的陽魚和一條黑色的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高無下。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老子一直提倡以溫和或迂回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主張,也就是以柔勝剛,以弱勝強。他在《道德經》中反複強調了這個觀念。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道。

給別人留點空間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之間,不正像是風箱一樣,因有空間而得運作,能在運行之中生化不息。

“橐龠”,是舊式農業社會用作鼓吹通氣的工具,俗話叫“橐龠”,是舊式農業社會用作鼓吹通氣的工具,俗話叫做風箱。也就是《淮南子》本經所說的“鼓橐吹捶,以銷鋼鐵”的冶煉金屬的工具之一。“橐”,是指它的外形的箱櫝;“龠”,是指它內在的往來活動的管片。但在舊式的農業社會裏,用布縫成兩頭通,中間空,用來裝置雜物的布袋,也叫做“橐”;“龠”,又指後世的七孔笛。總之,“橐龠”,是老子用來說明萬物的造化生滅都是乘虛而來,還虛而去,而常用的比喻。這裏的“虛”,就是空間,就是我們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給自己也給別人留下足夠的喘息、反應、思考、悔過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