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廣場協議(2 / 2)

當然,美國政府強迫日元升值,美國貶值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要削弱日國經濟的發展,製約日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近年來,日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利益,這讓美國人很不爽。

日國在二戰中戰敗後,一直受美國所壓製,在軍事上無法對抗美國,就想在經濟上打跨美國。日國瘋狂的在經濟上入侵美國,引起了美國人的憤慨,特別是日國企業購買哥倫比亞公司、帝國大夏等事件,更是引起了美國二大豪門家族的惱火。

美國政府雖然說是民主,其實也是受大家族的控製,共和黨代表的是洛克菲勒家族,民主黨代表的是摩根家族,這都是美國最有實力的家族,二大家族控製著美國的經濟,左右著美國經濟的發展,這是世人皆知的事。

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貝克召集西方5大國財長達成了廣場協議,核心內容是通過對外彙市場的共同幹預,促使其他4國貨幣,尤其是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日國政府和日國銀行履行了廣場協議,開始與美國一起大規模幹預日元彙市,日元兌美元彙率隨之急劇攀升,1985年底突破了200:1,1987年初再突破150:1,到1988年初已逼近120:1。

在不到兩年半的短短時間裏,日元兌美元已整整升值了一倍。與此同時,受日元升值的影響,日國股市逐波上升,最後出現連續暴漲。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平均股價創下了38957.44點的曆史高點。

從整個上升過程,從啟動到最後結束,延續了整整17年,漲幅高達19倍。可以說日元的升值,引發並強化了日國股市在1970和1980年的曆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以及1990年以來最長的一次熊市1985年底,美元彙率從1美元=240日元降到1美元=200日元。超過了日國原來預期的1美元=220日元,但這時日國人並沒有感到什麼不安。

次年,五國繼續執行協調幹預和縮小利差的金融政策,美元再次貶值,日元急劇上升,當年夏天就升至五國集團期望的1美元=150日元,遠遠超過了日國可以接受的水平1美元=190日元。

在五國停止幹預後,日元並沒有停止升值,日元在150~160的水平上徘徊半年後,於1987年3月、4月連續跌破150日元和140日元大關。為了防止升值國家出現蕭條,同時防止美國出現通貨膨脹,1987年2月,五國集團在巴黎盧浮宮召開會議,聲明美元貶值已到適當水平。

會後,順差國共同降低利率,防止美元繼續下跌。在日元迅速升值的影響下,日國經濟很快便麵臨調整的壓力。實際經濟增長從1985年的4.1%下降到1986年的3.1%。1986年5月的一項政府調查顯示,企業的生產設備投資在3年內第一次出現負增長,中小型企業的狀況在繼續惡化,國民收入下降了0.5%。

1985年日國企業總的利潤增長了5.7%,但出口相關部門的利潤卻下降了4.8%。其中,電機業下降了15.9%,鋼鐵業下降了24.9%。1986年,日國企業的利潤在全部產業平均下降了3.1%,其中製造業下降了22.2%,出口相關部分下降了42.9%,電機產業下降了48.5%,鋼鐵業甚至出現了虧損。1987年、1988年日國實際經濟增長率就達到4.3%和6.2%。

更重要的是,日國的貿易順差卻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繼續增加。1985年日國貿易順差達到616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35%,1986年更是躍升至1016億美元。按日元計算,日國經常項目順差從1986年7月起開始下降,但如果按美元計算,日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卻一直在增長。

事實上,麵對國際社會要求日國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日益高漲,為緩和對美貿易關係,1986年、1987年,以日國銀行前行長前川東熊為首,相繼發表針對日國貿易順差的政策谘詢報告,指出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必須改革日國的微觀經濟基礎,逐步淘汰低效率的國內工業、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擴大進口,縮小貿易順差;日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應該為國際社會作貢獻,向發展華夏家提供援助,擴大對外直接投資,促進國際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