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比橄欖球比賽,原則就是奮力衝向底線。
那一年,哈佛大學校慶,打算邀請時任美國總統的裏根參加。可是裏根卻向哈佛大學提出了送個榮譽博士的頭銜給他的要求。結果,哈佛大學校慶的慶典如期舉行,隻是少了裏根總統的身影。因為哈佛大學認為,他跟學術一點兒不沾邊,故拒絕授予他“榮譽博士”的頭銜。
為什麼一所大學竟然敢拒絕總統的要求呢?它到底有什麼能耐對總統“發脾氣耍性子”呢?我們且來看看幾個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自2003年創辦以來,一直將哈佛大學評為世界第一學府;泰晤士《世界聲譽排名》自2011年首度發表以來,一直將哈佛大學列作全球第一學府;《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全美大學本科排名中,哈佛大學多年來也都排在第二名的位置上……
一所世人矚目的大學,一座世界學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知識殿堂,一個培養了無數位世界精英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它之所以敢於對名人說“NO”,是因為它有原則和底線!
它的原則就是要站在曆史與學術的高度去培養人才,故絕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大打折扣!
它的底線就是,勤奮與努力!要想獲得哈佛大學的學位,必須有真材實料,必須經曆一定的磨礪,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和考核!
正如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所說:“生活好比橄欖球比賽,原則就是奮力衝向底線。”
對於裏根總統,他都沒有參加過“橄欖球比賽”,沒有在賽場上“奮力地衝向底線”,怎麼可能會獲得最後的勝利呢?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士兵,怎麼可能會立軍功呢?一個沒有上過演講台的人,怎麼可能會獲得觀眾的掌聲呢?
哈佛大學,從1636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屹立起來之時,就注定了這座巍然聳立的“龐然大物”是堅不可摧的,其原則是永不動搖的,不管是它的建築群還是它教育理念和辦學精神。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隻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嚐到成功的滋味……”哈佛大學20條校訓中,三分之一的訓條講的都與“勤奮努力”有關。這充分說明,哈佛大學最為經典的教育點在於“勤奮努力”這四個字上。
成功和勤奮努力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哈佛大學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成功是勤奮努力的結果,勤奮努力是成功的必備條件,而成功的關鍵在於勤奮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隻有勤奮努力的人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哈佛大學培養的8位美國總統之一的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二世,他是美國第44任總統,2008年初次當選,2012年成功連任。
他是一個超級勤奮的人,是一個長期以來都揣著一股堅忍不拔的勁兒奮力向目標的人,是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
1983年夏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奧巴馬去了收入極低的社區組織工作。那是他的第一份職業。他在那裏工作了3年,看到了很多社會的陰暗麵,這使他暗暗下定決心要“改革時弊”。
在社區工作的時候,奧巴馬每天就拿著一張地圖,開著一輛破舊的“本田”車穿行在芝加哥的貧困社區裏,與當地的黑人牧師一起動員中低收入的黑人們參與改變生活處境的項目。工作內容不簡單,也不輕鬆,奧巴馬對此沒有半句怨言,三年如一日地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崗位上孜孜不倦地勞動著。這使他獲得了同事極高的評價,他們認為他的處事能力非常強,而且在他身上有一點最為出色,那就是“勤學努力”,他做任何一個決定時都經過深思熟慮,一旦做了決定就一定會想辦法實現,絕不會半途而廢。
據當年雇用奧巴馬參與社區組織工作的格拉爾德·凱爾曼回憶說,3年的社區工作,雖然成果微小,但是卻能夠改變他的生活,盡管不足以改變美國社會,但是卻讓奧巴馬滋生了改變美國的想法。
結束社區工作之後,奧巴馬考取了哈佛大學法學院。他在這所知名的學府裏,不僅汲取知識的養分,還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了知名專業學術月刊《哈佛法學評論》的首位黑人主席。這更加堅定了他要“改變美國社會”、要從政的想法。
從哈佛的法學院畢業後,奧巴馬回到芝加哥,有計劃地開始了政治生涯。盡管當時他就職的律師事務所規模不太大,但卻與政界聯係密切,以處理民權糾紛的訴訟見長,他在那裏慢慢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打下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