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是什麼?
首先要問,王崇古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明史》上有一段記錄:貢幣之議崇古獨成之。也就是說,明蒙議和是王崇古一手推動,一手促成的。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因為,王崇古代表的就是晉商集團。王崇古的伯父、長兄、姐夫等全是商人。他的二姐,就是張四維的母親,張四維的父親、伯父、叔父、也會是商人。所以王家有高官,當然也有豪商了。這不僅僅說王崇古這個王家,還有太原王氏這個大的王氏家族。
打通蒙古商路,這才是楊博、王崇古、張四維所代表晉黨要議和的真正的原因。
王崇古沒有再提鐵鍋的事情,而是拿起一紙筆,在一塊巨大的白色棉布上寫了一個半大的鏢字,然後讓親兵交給趙黑錘:“浪子回頭,總是教化之功。作些正事,自然比呼嘯山林好多了。拿著這個字,本官所管的地界上誰為難你們,讓他們來和本官理論。但切記不得作奸犯科,記得守規矩。”
趙黑錘跪著接了那字。
重重的磕了一個頭:“小的一定謹記大人的教誨!”
“殺虎口那邊,本官會和我那侄兒談談,換些牛羊回來,總是好事。”
“是,是!”這話趙黑錘那敢接呀。
“來人,帶他們下去休息。”王崇古擺了擺手,陸鐵山與趙黑錘趕緊退了下去。
這時,王崇古招自己一個親信的親衛到身旁:“你帶上兩把刀,兩口鍋。速去我兄長那裏,讓我兄長親自跑一次太原見我那侄兒。”一邊說著,王崇古一邊在寫著信:“告訴我兄長,浩然就是我王家人,但身世不能問。現楊尚書收為義子,高老的女婿,你就說是我說的,別當浩然是孩子,此子的才華可比本官!”
“是!”親衛將信放在貼身處。
至於刀與鍋,不是問題,要了之後,帶上兩個親信手下就出發了。
又是三天過去了,三把新刀放在王崇古麵前,這次可不是他一個人了,他身邊晉黨一派的,還有親信的官員都在。
當場試刀,結果和三天前一樣。
“大人,這樣的鍋,給京裏也算有一個交待了。而且草原那邊,還能有什麼話說,他們要鍋,我們給他們鍋。十萬口夠不夠,還是一百萬口鍋呢?”一位官員笑嗬嗬的給其他人一拱手。
沒錯,京裏有禁鐵令。
草原那邊也在不斷的給這裏施壓,說大明沒有誠意,既然開放了邊市卻根本沒有多少貨物,特別是草原上需要的鐵鍋等鐵器,根本就沒有半隻賣過來。
“一萬口鐵鍋,在京城就是一千兩銀子。但放在草原上,至少也是三千隻羊。這可是數倍的利!”
“慎言!為官者不談利。”王崇古警告了一句,可還是給了那官員一個讚許的眼神。
沒錯,一口這樣的小鐵鍋就是一錢銀子。
而一隻羊,放在京城至少也值半兩銀子,按這麼計算的話,就是十五倍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