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尋找與所求人的相似之處(1 / 1)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都樂於同與自己有相近之處的人交往、談話。因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減少雙方的恐懼和不安,解除戒備,又能發生可以共同接受的信息,能有相同、相似的理解,產生相同、相近的情緒體驗,進而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求人辦事也就好說話了。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隱蔽的。在交談中,隻要留心對方的言談舉止,就不難發現一些相似因素,來作為交談的共同話題和攻心的突破口。

常見的相似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麵。

(1)地域相似

這裏的地域,是指人們居住、工作的地方。有些人雖不相識,卻或先或後地在同一個區域居住、學習或工作過。這一地區的山水風情、人物世態……都是他們的共同話題。

在某學會上,一位從沈陽來的陳教授與丹東市一位王同誌相遇了。

王同誌:“陳教授,聽口音是本地人。”

陳教授:“是,老家住岫岩縣牧牛鄉。”

王同誌:“今年春天我去過一次,那個地方偏僻一點,但山楂種植業發展很快,很有前途。”

陳教授:“我去年回去一趟,山楂是栽了不少,但技術不行,管理也跟不上。”

於是,兩個人從岫岩的山楂種植談到玉石製品,從一個小山鄉談到全縣的城鎮建設,很快就熟了。

(2)經曆相似

相似的社會經曆,會使人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一方講述的生活經曆,能引起另一方對往事的回憶;一方吐露的心聲,會成為雙方共同的感慨。

剛粉碎“四人幫”那幾年,青年人相見,不管認識不認識,隻要下過鄉,就是“知青戰友”,都能滔滔不絕地講一通鄉間生活的奇聞逸事。他們很快地傾心交談,並為之揮淚,沾濕青衫。就是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經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們暫時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別,有了共同語言。

(3)職業相似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同行易相知。”即使是初次見麵,彼此之間並不熟,但對共同從事的職業的性質、特點、作用、工作方法、內中甘苦都了如指掌,談起來就有話可說,不會感到陌生了。

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在火車上,兩個農民打扮的人,抽著老旱煙,談得熱火朝天,從旱澇風情、莊稼長勢、土質肥力、耕作方法一直談到化肥農藥漲價、糧食收購價格太低、養豬不如養狗……直到其中一位下了車,他們之間馬拉鬆式的談話才終止。

這時,你問沒下車的那一位:“你們早就認識吧?”他會告訴你:“我不認識他,聽口音不是本地人。”

這是職業上的相似因素,使他們之間有了共同話題,偶爾相遇就談得這麼火熱。

(4)興趣相似

共同的興趣與愛好,最能促進交往雙方相互接近,它在人們的心裏,往往誘發出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有一次,相聲演員薑昆到湖北十堰演出,市屬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往采訪。不料,薑昆一一婉言謝絕,這使記者們十分失望。

這時,一位愛好相聲的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薑昆同誌,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您的演出有些意見……”薑昆一聽是為自己的節目提意見來的,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

這位女記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同的興趣做文章,巧妙地打開了薑昆的“話匣子”,順利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其實,每個人都有怕陌生人的弱點。和陌生人打交道,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他套近乎,拉近距離。所以,凡是可以跟他拉上關係的話盡管說,盡管“侃”,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跟他成了熟人。

人們喜歡和熟識的人交往,對於陌生人,除非你和他之間有什麼相似的信息,可以成為你們的共同話題,否則他是不會跟你交往的。

因此,要想求人,你就要找出自己和所求之人的相似處,這樣你才能讓他解除戒備,願意跟你打交道,這樣你才有可能求得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