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幾句話說的是錚錚作響,情到深處,史丹跪伏在地,叩首不止。
元帝左手支著額頭,眼神掃了掃史丹,又瞄了瞄張猛和石顯,張猛不敢多言,石顯卻開口道:“都尉此言差矣,為陛下龍體安康計,花費些銀錢又有何妨?”
史丹隻是跪伏在地,默不吭聲。
前光祿大夫、長信少府、禦史大夫貢禹之子怒氣衝衝的走出了行列,嘴中道:“都尉所言極是,微臣附議!”
一直默不吭聲的將軍王鳳這時也開口道:“微臣附議。”
這麼一說,殿上頓時有一半的大臣都不同意地方郡國恢複祭廟,元帝無奈,隻得溫言道:“那依都尉所言,地方郡國祭廟暫不恢複,留待年景好時,再與商討。”
史丹等人叩首道:“陛下聖明!”
左右兩個年輕俏麗的宮女微微扇動的清風讓元帝心中清爽了些,精神氣兒也高了起來,他一拍座椅,嘴中道:“丞相匡衡擬旨,恢複長安近郊皇家墓園,祭祀、守衛一切照舊!”
匡衡高聲唱諾,史丹與王鳳等人相視一眼,卻也明白元帝如今所做已經是在妥協了,所謂見好就收的道理,他們兩隻老狐狸還是明白的。
-----備注----------------
漢朝以來,標榜孝道治天下,曆代皇帝“駕崩”之後,都要設立專門的神廟以供後人祭拜。據說此項傳統起始與殷商,到了西漢時期,這個傳統被儒生們發揚光大,隻不過與後世不同的是,西漢時期的宗廟不是把本朝所有的已故帝王集中在一起供奉,像我們今天在一些曾經作過封建王朝帝都的城市中見到的太廟遺跡那樣,而是充分體現了“寧濫勿缺”的原則,凡是當過皇帝的,幾乎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擁有一座屬於他的宗廟。
那些被封為諸侯王的支子孫們,為了在“孝道”上不落人後,也都在各自的郡國為自己那一支脈的祖先們設立起“太祖太宗廟”來。
那些皇後、廢後、廢太子也有小型宗廟,即便是這些小型宗廟,也要按照禮製進行經常性或臨時性的正兒八經的祭祀活動,而這種祭祀活動不僅頻率很高,秩序也相當複雜。
每天要在園中的寢殿進行“日祭”,每月要到正式宗廟舉行“月祭”,每個季度還要到皇陵的便殿搞一下子“時祭”。對寢殿中的“神主”,每天要上四次供品,一年合計一千四百四十次,宗廟中的每月初一十五加上臘日,一年是二十五次上供品,皇陵的次數少點,一年也要上四次供品。每個月還要把已故曆代帝王的龍袍、皇冠請出來,遊行一番,叫做“月一遊衣冠”,好讓這些皇帝像生前一樣巡視自己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