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小海鮮,家常菜(1 / 3)

怎樣燒魚才能保證整條魚完整

魚肉細嫩,而且肉質纖維結構不緊密,所以烹製時易碎,因此燒魚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燒魚之前,先將魚用油煎或炸一下。如果燒魚塊,應該沾一層麵粉,然後再下鍋煎或炸。

魚身剞的刀紋不宜深過魚骨。

燒魚時的火力不宜大,湯不宜多,以剛漫過魚為度。湯燒開後,就要改為小火煨燜,至湯濃時就可以了。

在煨燜過程中,要盡量少翻動魚。為防止粘鍋,可以將鍋端起輕輕晃動。

如果燒製黃魚,不要剖腹,隻要用兩根筷子從魚嘴插入魚腹,夾住腸肚後轉攪數下,便可以抽出腸肚。

做魚丸加豬油就更香嫩

魚肉的脂肪中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而豬油中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在魚肉泥的攪拌過程中,豬油中的飽和脂肪酸像帳篷的杆子,插到蛋白質的螺旋結構中間,使其在攪拌時定向伸展,將魚肉在攪拌過程中形成的蛋白質網支撐起來。這樣的蛋白質網結構穩定,攪拌時加入的水嵌入蛋白質網絡的空間結構內不易溢出,有利於加熱時蛋白質發生水解產生氨基酸。因此,加豬油後的魚丸子更嫩、更香。

做蝦丸加牛奶更加細滑

蝦肉的吸水量與肉中蛋白質的等電點有關,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是堿性的,羧基是酸性的。在水溶液中,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羧基可以分別像酸堿一樣,形成帶電荷的陰陽離子,但它們所帶電荷量是不同的,因此,化學上常用加酸或加堿的辦法促使氨基和羧基所帶電量相等,此時溶液的酸堿度值被稱作該氨基酸的等電點。蝦肉肉質細膩,其蛋白質的等電點較易到達,在等電點時,氨基酸與水結合能力最低,而氨基酸是構築蛋白質的基石。因此,用蝦肉做蝦丸子,向蝦泥中加水較難融合,若向其中加入牛奶則較容易融合,原因在於牛奶中大量的鈣及其他金屬陽離子與蝦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打破了蝦肉中原有蛋白質的等電點,使蝦肉中的蛋白質分子出現明顯的正負兩極,牛奶中所含的大量水分因此很容易進入蝦泥中了。

怎樣吃小河蝦

小河蝦指江、河、湖中所產的白蝦、青蝦,體小、色白者為佳。河蝦的吃法很多,可炒、汆、炸等,其中較普遍的是炸,最好是洗淨後撒上鹽、味精,再撒上幹澱粉,抖散,放入六七成熱的油中炸,要炸成外酥裏嫩的程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掌握好火候,即先將抖散幹澱粉的河蝦全部投入油中,約炸2分鍾即撈出,待油溫再升高至八九成熱時,再投入衝炸約半分鍾即撈出。隻要能掌握住這一火候和手法,外酥裏嫩的質感必能達到。

怎麼吃活魚最好

家庭食魚較普遍的製法是紅燒或家常熬魚。先用油將魚兩麵煎上色,然後添湯加調味料燉熟,突出鹹鮮的味道。如果活魚采取清湯侉燉,或油浸的製法,則能食其魚的本味。

侉燉法。將魚刮鱗、除鰓、去內髒洗淨,魚身兩麵剞上斜刀紋。另備蔥絲、薑絲、香菜段。鍋內放入熟豆油燒熱,放蔥、薑絲熗鍋,然後添湯,加精鹽、味精、白醋、胡椒粉,使其突出醋的酸味和胡椒粉的微辣味,然後將魚放入,旺火燒開後轉用中火,利用沸湯的對流與振蕩使豆油脂肪酸乳化成奶湯,燉約10分鍾,撒上香菜段出鍋即可出鍋。

油浸法。魚身兩麵剞上斜刀紋,搓上適量精鹽、味精,裝入魚盤內,加少許湯、醬油、料酒,上屜用旺火蒸5分鍾取出,將切好的蔥、薑絲撒在魚身上,再將燒沸的植物油趁熱澆在魚身上即可。這一製法簡便易行,主要注意蒸製的時間和口味的調劑。

上述兩種製法適合於海水魚中的黃花魚、加吉魚、鰨板魚、大黃魚等,淡水魚中的鯽魚、鯉魚、鱖魚、鯿魚等。

怎樣吃胖頭魚頭

胖頭魚,又稱鰱魚、鰱子、白胖頭等。鰱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特別是魚頭更為肥美。民諺雲:“鰱魚吃頭,青魚吃尾,鴨子吃大腿”。鰱魚頭部較大,約占魚體的1/3,頭部皮、肉肥厚柔嫩,含膠質較多,比其他部位肥美。特別是冬季捕撈的鰱魚最好。此時鰱魚腦肥肉嫩,質量最優,腦油香,脂肪足,烹調後糯如豬腦,鮮美異常。

在家庭中將胖頭魚頭烹製成“清燉大魚頭”、“沙茶大魚頭”最為簡便得味。

清燉大魚頭。將新鮮的胖頭魚頭去鰓洗淨,順劈成兩片,放入水鍋內燙透撈出。鍋內放入豆油燒開,用蔥薑絲、蒜片熗鍋,添清湯,加精鹽、味精、白醋、料酒、紅辣椒絲,調成酸、辣口味,再將魚頭放入,旺火燒開後轉入小火燉20分鍾。出鍋前撒上香菜段,淋上香油即可。

沙茶大魚頭。魚頭的初步熟處理方法同“清燉大魚頭”。然後,勺內放入底油燒熱,用蔥薑絲熗鍋,添清湯,放入魚頭,加上精鹽、味精、沙茶醬,燒開後倒入家用電磁鍋內,燉25分鍾即可上桌。

酥炸鮮魷魚球的方法

1.將鮮魷魚用刀剁成泥狀,加精鹽、味精、香油、胡椒粉、紹酒、蛋清、生粉,拌撻至起膠。

2.將麵包去皮切小粒,烤幹後待用。將鮮魷魚膠做成大小均勻的魚膠丸,粘上麵包粒待用。

3.鍋中放油100克,燒至五成熱,將做好的鮮魷球入鍋浸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裝盤即成,跟千島汁蘸食。

怎樣吃大黃魚

大黃魚又稱黃花、大鮮、黃瓜魚、大黃花魚。體側扁,體長11~50厘米,重400~800克,大者可達4千克。尾柄細,頭鈍尖,吻鈍圓,眼側上位,下頜突出,無須,唇橘紅色,胸鰭側位低,腹鰭胸位,尾鰭楔狀,鮮魚背側、脊鰭、尾鰭灰黃色,體黃褐色,腹麵金黃色。大黃魚為暖水性結群洄遊魚類,主要分布於我國黃海南部及東海、南海。為我國四大海洋經濟魚類(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之一。

大黃魚肉質堅實,中醫認為,黃魚味甘性溫,具有滋補真精、開胃益氣的功效。對虛勞氣喘、食欲不

1.將魚去鱗、鰓、內髒洗淨,切下魚頭,從脊背處剔去脊骨成為兩片,留下尾部,將魚肉兩麵先切坡斜刀,後切斜刀,成為麥穗型。將魚頭、魚身放入盤中,加精鹽、料酒抓勻,沾上一層薄澱粉,用手提魚尾抖幾下,待用。火腿、冬筍、紅綠柿椒切成小丁。

振、便秘等症具有一定的療效。

海產魚類中以黃魚肉最嫩,是上等海味佳品。黃魚入菜不需開膛,用雙筷由口插入腹中,絞出鰓及全部內髒,刮鱗洗淨即可烹調加工,其肉質細嫩呈蒜瓣狀,味道清香。適宜清蒸、清燉、幹煎、油炸、紅燒、紅燜、醋溜、汆湯等多種方法。黃魚製菜多做主料,既可整條烹製,又可加工成段、塊、條、片,製成溜魚片、焦溜魚段、幹炸魚條、糖醋瓦塊魚等,鬆鼠黃魚的製作方法:

2.鍋內入油燒至七成熱,將魚下鍋炸至兩麵淺黃色至熟撈出,放入盤內。魚頭對上魚身,使魚身隆起成鬆鼠狀。

3.鍋內留底油燒熱,下蔥薑末炸出香味,速入調料,再把各種配料放入,煮沸後,用濕澱粉勾成濃汁,淋少許明油,澆在鬆鼠魚上,香菜放在魚的兩端即成。

怎樣吃泥鰍

泥鰍古稱鰍魚,屬魚鰍科。泥鰍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洗淨後佐以薑、蔥、酒、鹽、醬油、糖等配料,燒、炸、燜、汆湯,隻要烹製得法,均成美味,因而深受國內外美食家的青睞。

泥鰍不僅營養豐富,還有祛病健身的功用。中醫認為,泥鰍性平味甘,藥用能補中益氣,祛除濕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它也是消腫、保肝之佳品。如泥鰍和大蒜猛火煮熟,可治營養不良之水腫。泥鰍用油煎至焦黃加水煮湯,可治療小兒盜汗。泥鰍燉豆腐,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泥鰍與蝦黃同服可治療陽痿症。此外,泥鰍對跌打損傷、乳房腫痛也有一定療效。

泥鰍肉質細嫩,隻有一根刺,骨少肉多,適宜老年人及兒童食用。泥鰍的吃法很多,可紅燒、醬燜、油炸及炒。泥鰍要吃活不吃死。死泥鰍因血中含有一種毒素,最好將頭剁掉放淨血再烹製。在家庭中最好的烹製是醬燜:鍋內放入底油燒熱,用蔥、薑、蒜末熗鍋,放入黃醬或豆瓣醬煸炒,添湯,加五香粉、蠔油、味精、醬油,再將用沸水焯燙過的泥鰍放裏,旺火燒開用中火燜約10分鍾,淋入紅油即可出鍋。

怎樣吃鳳尾魚

鳳尾魚,又稱河刀魚、烤子魚。鳳尾魚體長側扁,向後漸細尖,呈鐮刀形,腹部有棱鱗。兩側披大而薄的魚鱗。臀鰭短而長,直至尾尖。與小尾鰭相連。背部淡綠色,兩側及腹部淡白色,湛亮發光,雌大雄小,平時棲息於近海及江、河口中,每年3月溯河人江產孵。鳳尾魚在全國較大河流都有出產,以浙江溫州、甌江,福建閩江產量最多。

在汛期捕獲的鳳尾魚骨軟味鮮,宜用炸法,連骨食用。在產地,多將其製成罐頭,風味極佳,是國際市場上的暢銷品。

怎樣吃銀魚

銀魚又名麵條魚、銀條魚,它具有海洋至江河洄遊的習性,產於我國山東至浙江沿海以及長江、太湖、洪澤湖、巢湖等淡水水域,且種類繁多,每年從夏末至冬初為盛產旺季。銀魚的可食率為100%,被譽為魚參,是營養學家所確認的長壽食品之一。

銀魚除具有一般魚類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鈣、磷等特點外,還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的氨基酸、輔酶等成分,所含維生素E比其他海魚的含量都高。經幹製後的銀魚所含營養素的量更高。銀魚性平味甘,有健胃補腎、益肺止咳、利水補虛之功能,可用於治療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腹脹水腫等病症。

銀魚肉質潔白、細嫩、鮮美,可汆湯、製餡,也可先將銀魚用精鹽、味精、料酒稍事醃漬,滾上一層麵粉,掛上一層蛋泡糊,再放入三四成熱的清油中炸食。與雞絲相配製成銀魚羹也是極佳的美味。

怎樣吃龍蝦

龍蝦又名大紅蝦,主要產於我國東海和南海,四季皆可捕撈。龍蝦為蝦中之王,其味鮮美,為著名的海味食品。

龍蝦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化痰之功效。適用於腎虛陽痿、脾虛食少、消化不良、腦卒中後半身不遂、手足搐搦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