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現形(4)(2 / 3)

吃晚飯的時候,馮子卿告訴徐光,當年冼星海在壺口瀑布下坐了五天,《黃河大合唱》由此產生了。“坐在這裏,實際上是在感受這個民族的精神。”馮子卿說。\r

徐光何嚐不是如此感覺,整整一個下午,他都在傾聽著民族之聲,他逐漸能夠理解馮子卿了。他說:“老馮啊,我覺得人還是要有一些精神的。戰爭年代,我們不缺精神,可是現在,我們必須強調人的理想、人的精神了。我這次到東歐,感觸很深啊。蘇聯社會主義事業戛然而止,就是因為那些高喊著社會主義原則口號的人,早已沒有了革命精神,而且一旦他們發現還有更好的途徑來獲取個人利益時,就徹底地拋棄了自己的政權,背叛了社會主義原則。”\r

馮子卿沉思許久,緩緩地說:“徐書記,東歐社會主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等級製度形成的腐敗相當嚴重,另一個是由於分配不公,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百姓生活的貧困與上層人物的奢豪形成巨大反差。前蘇聯有一套完備的官職等級名錄製度,在這個製度下,官員職務由低向高形成一個巨大的寶塔,越往上走,越能夠享受特殊的待遇。那些‘公仆’們住在黃金地帶的高級公寓和風景優美的別墅中,專用的汽車,免費的早餐和午餐,周末和假日享受到風景勝地度假和旅遊的待遇,不用排隊就可以在特殊的商店購買緊缺商品和進口奢侈品。你在莫斯科聽說過小白樺商店吧,這種商店就是專為官員服務的特供商店,不僅可以買到稀缺物品,而且絕對物美價廉。當然,現在這種商店未必存在了。”馮子卿停頓一下,略帶神秘色彩地低聲對徐光說:“你知道蘇聯的‘錢袋’製度嗎?就是除了工資之外裝在信封中秘密發給各級官員的錢,大概同我們現在一些合資企業的紅包製度差不多吧。你猜猜斯大林時代一個部長的‘錢袋’是多少?每月兩千新盧布,約合三千五百美元,全年就是四萬兩千美元,而那個時候蘇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七百美金。”\r

徐光說:“這個我知道,蘇聯高層與平民的工資差距達到五十倍以上。赫魯曉夫嚐試改革,大幅削減了官員工資,結果被罷黜了。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很快又恢複了高薪製度。”\r

“這就是惰性啊,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糾錯的能力。”馮子卿說。\r

“赫魯曉夫下台後,寫了《最後的遺言》,他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作為沙皇時代的工人,由於做的是高度技術性的工作,他得到了一套有會客室、臥室、廚房和餐廳的房間。他寫道‘革命後的好多年,回想起我作為資本主義下的工人,有比現在生活在蘇維埃政權下的我的工人同胞更好的居住條件,使我感到痛心。”徐光說,“不止痛心,還應該感到恥辱啊!不過赫魯曉夫這個人比起其後任來,還是願意改革和進取的。他畢竟看到了蘇共的問題,並且試圖通過改革去解決這些問題,可惜操之過急了。”\r

馮子卿說:“分配不公和特權製度最後造成了什麼局麵?有四個方麵的典型特征,一是國家權力變成了私人權利,高層人物身邊的人自然進入了特權階層。斯大林的兒子瓦西裏是個酒鬼,二十四歲就被提拔成中將,而斯大林的妻子阿利盧耶娃如何評價他呢?‘他無所不為,肆無忌憚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邊的機會、沒有什麼是他得不到的。’阿利盧耶娃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談到,斯大林身邊的警衛人員,全部為自己修建了鄉村別墅,坐著政府的汽車,像政治局委員那樣生活。勃列日涅夫的兒子是個紈絝子弟,年紀輕輕就憑借勃列日涅夫的權勢當上外貿部副部長,而他女兒加琳娜的最後一任丈夫丘爾巴諾夫,進入勃列日涅夫家族後,短短十年就升為克格勃第一副部長;就連銳意改革的赫魯曉夫也曾安排女婿當上《消息報》主編。二是腐敗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由於依靠勤奮工作和傑出才能已經不能夠正常升遷,送禮、討好、投靠、買官就成為官場的普遍現象。共產黨阿塞拜疆第一書記阿利耶夫在勃列日涅夫訪問時,竟然送了他純金製作的半身像,價值連城。此後不久,他便被調到莫斯科任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這時的蘇聯,各種官職已經明碼標價了,阿塞拜疆下麵的一個區委書記二十萬盧布,副書記十萬盧布。一到節假日前夕,機要通信部門便忙得不可開交,忙著分送各地寄來的禮物。蘇共的各級領導,幾乎都卷入這種庸俗肮髒的交易。這種送禮之風甚至影響到國外,勃列日涅夫就收到過十幾輛各種名牌的轎車。有一次戈爾巴喬夫從韓國訪問回來,皮包裏的一個信封竟然是韓國總統盧泰愚送的十萬美金。三是近親繁殖造成的思想僵化、宗派風氣,黨和政府都失去了自我糾錯的能力。四是貧富懸殊,民眾中積聚了巨大的變革力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