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人要識時務,“喜新厭舊”不為過(1)(1 / 3)

人們往往把喜新厭舊當作貶義詞來看待,其實大部分人隻看到了喜新厭舊消極的方麵,而忽略了其所具有的積極含義,誠然,愛情中的喜新厭舊是不道德的,也不符合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規範,但當關乎到一個人的前途和事業時喜新厭舊就應該另當別論了,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那種寧願吊死在一棵樹上也不挪窩的人其實是愚昧迂腐的,擇主要依時而變,對於自己來說不會有太多的壞處。

1.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如果你手上有一粒理想的種子,就一定找一個理想的地方把它種下去,別讓你的理想因氣候或水土不服而埋沒了。有“心機”的人知道不能把一身才華白白浪費在注定無所作為的主子身上,他們會選擇另攀高枝,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讓自己的理想再度萌發。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做“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隻有選擇對了,優秀人物的才華和抱負才能實現,如果你一時不慎看走眼,沒關係,另攀高枝是你惟一正確的選擇。

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愚忠之臣,他們死守做臣的道德準則,即使麵對昏庸無比的皇帝,也死心踏地的跟著,到頭來一腔熱血最終灑在了崩潰王朝的廢墟中,成了那個時代的殉葬品,他們的精神固然值得欽佩,但他們的做法實在是有待商榷。

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思想也應該不斷跟著前進,薑子牙助文王滅紂便成為了永垂千古的美談,而那個可憐的比幹臣相的下場便是愚忠之臣的鏡鑒,識時務者為俊傑,擇主依時而變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做人準則,穿透千年曆史風雲,有“心機”的人能夠悟透這一秘密玄機。

被譽為中國曆史上三大謀臣之一的劉基(字伯溫),便是這樣一位“喜新厭舊”之人,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終為大明王朝的開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基少有大誌,十四歲的時候便才華橫溢了。

少年得誌的劉基,頗想為元朝盡忠,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當時正處於元朝末期,官場腐敗,貪官橫行,整個社會統治已是大廈將傾。但劉基並沒有感到獨木難支。他一方麵以身作則,為官清廉,一方麵與那些貪官汙吏做鬥爭。可是不久之後,劉基的行為便讓他碰了個灰頭土臉的,不久又因上文彈劾監察禦史失職得罪上司,被排擠回家。

官場的第一次失意並沒有使年輕的劉基灰心喪氣。回鄉隱居的日子裏,他刻苦鑽研易經八卦,兵書戰策,並廣交賓朋,擴大自己的影響,隨時準備東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果然,劉基的名聲越來越大,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才幹足以與諸葛亮相比,很多人於是紛紛登門求教。劉基覺得,他出頭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適值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黃岩人方國珍因被誣告通寇,殺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數千騷擾江浙,朝廷幾次派兵都沒剿滅,連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兒都被其活捉,於是朝廷決定許以高官厚祿招降方國珍。但方國珍幾降幾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終於想到了劉基,舉薦他為元帥府都事。

深居簡出十幾年的劉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現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嚴剿方國珍,劉基做夢也沒想到,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說他擅作威福,奪去兵權不算,還把他羈管在紹興。劉基一氣之下,頭發都白了一半,棄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隱居。

這次官場失意對劉基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

此時的劉基已年近五十,他以為此生將不再有什麼機會了,一身的才華抱負也就要付之東流。誰知道此時農民領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請劉基出山,劉基對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願意出山,經過朋友再三勸告,劉基才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到了朱元璋駐紮的應天。

劉基到了應天之後,心情仍然很抑鬱。朱元璋召見他那天,他懶懶散散地來到朱元璋的帥府,見朱元璋時隻略略一拜。當朱元璋問到關於如何建立功業時,劉基隨機想出了治國十八策,說得朱元璋點頭稱是,親自為劉基斟茶,繼續向他征求有關軍事作戰等各方麵的意見。

朱元璋為了籠絡像劉基這樣的文人,專門修了一所禮賢館,對文人們給予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聽到他們有什麼高明的見解,立刻予以采納。劉基感到終於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隨朱元璋,他決心利用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朱元璋出謀劃策。

從此,朱元璋把劉基當成心腹謀士,事無大小,都要同劉基商量。朱元璋稱呼劉基,隻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別人談起也常把劉基比做漢初的張良。這就更加增強了劉基報答知遇之恩的願望。

最後在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眾多武將文臣的輔佐之下,朱元璋終於一統江山,開創了大明王朝的幾百年基業。

劉基審時度勢,不盲目愚忠於元朝,最後得以成為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這與他的“良禽擇木而棲”的擇主思想是有相當大關係的,劉基也終於在元末亂世中一展身手,使自己的才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他的理想之花也在適合的氣候與土壤中萌發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