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楊靖意料之外的是,打開這扇沉重的水密門之後,門後麵竟然是一條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圓形通道,而且通道是用特殊鋼材製作的,足有四五米長,在通道的對麵,同樣也有一扇圓形的水密門。
一看這個結構,楊靖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圓形通道以及通道兩端的水密門是幹什麼用的了。
這座基地有一大半是位於海平麵以下,在基地建立起來之前,這是一座火山噴發時形成的然洞穴。
因為洞穴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與外界相通,所以在洞穴的上半部形成了足夠的氣壓,讓海水不會從洞穴下方湧上來。
隻是這個洞穴當年應該是被大西瀧治郎的手下無意中發現了,因為極其隱蔽,所以大西瀧治郎才決定把這座然洞穴改建成為一座秘密的水下基地。
可是進出基地不能光從水下走吧?畢竟那扇鋼製的大門是供潛艇進出的,而且水深過深,平時在基地中值守的士兵是不可能從水下那座大門進出的。所以,這些在基地內值守的士兵,必然要從別的地方進出這座基地。而且這個進出口必然是要在島嶼上,而不是在水中。
可是一旦要給這座原本是密封的洞穴開個口子,那麼洞**的空氣必然就會被海水排出,然後洞**的海水就會和外麵的海平麵一齊,這座基地也就失去了作用。
這種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即便是大西瀧治郎不懂,可負責修建這座基地的工程師肯定明白。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那些工程師就在這裏設立了這麼一個類似於氣密艙一樣的通道。
當有人進出的時候,先打開一扇門,人員進入到通道,然後關閉第一扇門,再打開第二扇門。這樣一來,洞**的空氣就不會泄露出去。
這兩扇水密門以及這個圓形通道,就是起這麼一個過渡作用的。
而且剛才雖然沒有在基地內部仔細巡查,也沒有看到相關的製氧設備,但楊靖敢肯定,在基地中絕對有製氧機存在,畢竟製氧機這東西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被德國人研究出來了。雖然在三十年代之前世界上隻有德國人和法國人能夠製作工業級的製氧機,但隨著二戰的爆發,曰本人也早早就從德國人那裏學到了製氧機的製作工藝。
而這座基地是建立於四十年代,所以基地中是絕對不可能缺少製氧機的。因為製氧機不僅可以為基地產生源源不斷的氧氣,更能不斷的補充基地因為人員進出而消耗掉的氣壓。
想明白了這個通道和那兩扇水密門的作用之後,楊靖關死了第一扇門,然後走到另外一扇門跟前打開了第二扇門。
門外麵依然是然的洞穴,但是存在著幾座軍營營房,應該是看守這座基地的日軍營房。
沿著營房之間的道路向前走了大約四十多米之後,一條斜著向上的爬梯出現在了視線中,抬頭望去,這條斜梯一直向上延伸了三十多米,高度差不多有十五米左右,在斜梯的頂端,依然是一扇圓形的水密門。
很顯然,這條斜梯以及斜梯盡頭的那扇水密門就是通往外界的出入口了。
楊靖回頭看了看走過來的這個基地,心中大約把這個基地的結構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