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灣碼頭出發,行駛了一百多公裏,足足十多個小時路程,這還是青龍號是自個的,要是租船位過來油井這,船主可不管你趕不趕時間海釣回本,隻要保證安全到達。

這一百多海裏,張勇也算過足癮了,就說連杆次數比任何一次租船位出海多得多,就單單自個一個人魚獲都有一百斤上下,

要是按照一條魚十斤規格,這裏都有一百條了,可想而知上魚的頻率是多快。

剛到油井,四處燈火通明如同白晝似的,大小遊艇也是有的,最小的七八米長的釣魚艇也是有的,

想要過足釣大魚癮,距離最近的也就這裏,由於鑽井平台多為金屬管狀結構直入海底,錯綜複雜的水下環境成了海魚的天然庇護所,

再加上路途遙遠和井台的管理嚴密,基本上沒有漁船的捕撈,更不用說炸魚以及電魚了,

井台周圍的平均水深在90米左右,最常見的魚種有‘鯊魚’,旗魚,金槍魚,紅甘,牛港,紅釉,真鯛,連尖,帶魚,猛仔,煙仔,黃雞等等。

張老三對這一帶可是熟悉無比,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缺的釣位,駕駛著青龍號緩緩靠近油井鋼架下方,用纜繩綁在鏽跡斑斑的粗大鋼鐵支架上,

想要釣大魚,油井正下方魚獲最多,當然也有例外,

“嘿,兄弟,有魚口嗎?”張老三固定好青龍號,望著正坐在油井平台上的釣友喊道。

“還行,黃雞比較多。”惜字如金的墨鏡釣友聞聲,吐出幾個字,也就沒有在開口。

“小龍,你們是在船上下杆,還是上去?”

“我上去。”張勇躍躍欲試,這個油井隻有白天才會趕人,現在?隻要你別爬上去,其他的都還好說,

留守值班的管理人員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隻要不要做的過分,其他的都還好說。

張小龍低頭整理裝備,也沒有管三叔其他人,這一次準備的裝備是一支導環帶輪的120號拖釣竿,800米線杯加上PE8號線的大力鼓輪,前導線用40號碳線,等整理好魚竿線組,

在油井平台上的張老三已經上魚了,上的還是一條馬鮫魚,個頭也有七八斤。

流傳最廣的一句話,第一倉、第二芒、第三馬鮫郎,而馬鮫郎指著正是馬鮫魚,

馬鮫魚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深海魚類,也被稱為鮁魚、鰆魚、鱍魚、竹鮫、串烏等,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麵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後有角刺,

而馬鮫魚價格也是從高到低,市場鹹魚中最出名的‘梅香鹹魚’就是選用馬鮫魚,加工過後的鹹魚價格在50-70元。

在甲板上往下看,不少吃人中黃長大的小魚,正圍繞油井平台上下亂竄,

任何釣友都以釣中下層水域為主,當然也有不少釣友下串鉤,釣上來一些小魚做餌,來釣大魚,無本買賣就是指這裏。

“喲嗬,上魚!!”張小龍下意識抽杆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