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的迷茫之下。
楊佑這邊,他開始一字一句道:“此乃嶺南之地《授田策》。”
隨著楊佑這一句。
在場眾人的神色,都是帶上了一陣的迷茫。
“《授田策》?殿下,此為何物?”
伴隨著這些人的詢問。
楊佑便是一五一十的為他們解釋了起來。
這所謂的《授田策》,是在這半年以來,楊佑和諸葛亮一直商討的一個東西。
而在這半年來。
諸葛亮和楊佑商討了無數次,卻一直是沒有能達成一致。
無數次的討論,一次次的細化,修改……
最終,是在諸葛亮前往洛陽的前夕,兩人才是基本達成了共識。
而這,也就是楊佑現在手中的這份《授田策》。
也就是所謂的嶺南土地分配計劃。
眼下的嶺南,曆經天災戰亂。
雖然在楊佑入主之後,在南海的政策,是吸引了不少的流民前來。
但是,總體情況,依舊是屬於地廣人稀的階段。
因為人口的缺失,以及地方控製的不到位,大批的良田荒廢,無人耕種。
而在此前,楊佑實際控製地方,也唯有南海郡一地。
其餘地方。
部族林立,割據一方。
所以,這份《授田策》,也隻有在現在,整個嶺南歸於一統之後,方有用武之地。
而具體的分田政策。
以眼下嶺南的情況,自然不可能是做到以人均為基準做到均分。
那樣的做法。
別說是現在的嶺南了,哪怕是在後世,也是不現實的。
隋朝的行政區劃,以府、州、郡、縣、鄉、裏為基本單位。
當然了,這樣的區劃,隻在漢人的主要聚居地。
延伸到了嶺南這樣的多部族地區,卻有些難以為繼了。
在楊佑和諸葛亮的統籌下,這《授田策》將各部族的地方,都是囊括了進去,同樣采用縣、鄉、裏為行政單位。
而授田的對象,也是以裏為基本單位進行。
“同一裏中,土地平均分配給一裏所有成員,而在所分之地中,定下一個口糧田的基準,若一畝之田,可產糧五石,一人一年口糧為十石,則每人需授田兩畝。”
“對於這口糧之田,不必納稅,所產之糧皆為個人所得;而在這口糧田之外,其餘土地以丁口均分,根據畝產,若一戶之家,每人餘糧不足十石,則以十稅一;餘糧超過十石,不足二十石,則以八稅一;餘糧超過二十石,不足五十石則以五稅一!若餘糧超過五十石,皆以三稅一!”
隨著楊佑這麼一說。
幾乎是一瞬間。
包括著各部族首領在內,幾乎所有人都是為之一愣。
倒不是因為這授田策不好。
而是因為太好了!
要知道。
在眼下的大隋的情況下,別說是最低的十稅一了,就連最高檔的那三稅一,都得偷著樂了。
在一些地方,貪官汙吏們可謂是橫征暴斂,二稅一,是官老爺們心情好。
心情一個不好,稅收能給收到一百年後。
百姓們種田,不但自己一點留不住,恐怕還得倒貼。
再加之,那殘酷的徭役製度。
這也就是導致了,百姓成批成批的逃亡,大麵積的良田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