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眾生平等(1 / 2)

“如是我聞,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默默品味著書中的故事,是的,李泉看佛經看到的是故事。其實佛經與聖經一樣講述各種各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宣講佛家的人生觀,世界觀。

佛經並不長,但卻需要反複誦讀,而在反複誦讀中,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思緒。佛家有大愛,大願,大悲,李泉看到了的是大愛,體會的也是大愛。讀完全篇後,李泉思考著“眾生平等”這句佛家從開始就多次提到的人生觀,那時,有的是君權神授,有的是特權與奴隸。在如此背景之下,佛家直說‘眾生平等’有其怎樣的思想與境界。

李泉默默想來,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當時更傾向於自我的思考與感受。如‘佛’其實不是指高高在上的佛陀菩薩,而是指每個人心中自身有佛性,本就是佛,就看自身能否發現。推廣開來,靈根也是存於每個人的身體之中的,就看能否發現。

想到這些,李泉有拿起道經慢慢誦讀,道家意在自然演化,如無極生太極,太極演陰陽,陰陽化五行……。無極到太極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那是否說明靈根也是可以從無到有。如此思考,李泉總覺得抓住了什麼,可就差那靈犀一點。

李泉發現自身學識不夠,於是接下來的日子,佛經與道經便成了李泉終日的伴侶,佛經與道經的研讀是最為耗費時間的,日子緩慢又平靜的過著,直到一天上官師兄前來通知年末大比就要開始了,讓李泉早做準備。

原來白雲門每年末會有一次大比,一般在初入山門兩年內的相比,往年弟子相比,之後就是不分界限,眾弟子皆可參與。初入山門的弟子獲得前三名者可獲得挑選一本好的武功秘籍的機會,而往屆弟子前三名者有一到三天進入藏書樓內樓的資格。這些都對李泉沒有任何用處,同時與初入山門的弟子比試也沒有什麼可挑戰的,於是李泉直言自己近期會有所突破,無法分心前去比賽了。上官師兄也沒多說什麼,門派比武也是以自願為主。

倒是韓浩與李興少年心性,都摩拳擦掌的想要嚐試一番。為此二人還請假到藏書樓借來兩本拳腳功夫,畢竟太極拳沒有練到明其精髓是發揮不了威力的。不過這段時間二人內力進步不少,用於驅使另外的拳腳功夫也是足夠的。

李泉也不去管他們,依然閑時讀讀道藏,品品佛經,這些普通之物就是一本人身的哲學,以不同的眼光看問題,從不同的方位思考問題。

思想眾生平等深意,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解。世界上一切眾生之間、男女之間、甚至每一個兄弟姐妹之間,何曾平等過?有人窮,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賤如螻蟻。佛法中所謂的眾生平等,是指眾生法性平等,對眾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規律麵前,眾生平等,而非說眾生的際遇平等,禍福平等。眾生的差別,站在因果這個大環境下,就可以理解了,而且來得自然,也能讓人心服口服。眾生的不平等,是因為大家從無始以來,造的善業、惡業不平等引起的。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惡多,有人作惡少。沒有理由要求不論作惡行善,轉世為人之後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實際上,佛弟子四種也是有地位等級的,比如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居士)見到比丘、比丘尼就要行禮,但比丘、比丘尼不用對優婆塞、優婆夷行禮。比丘尼見到比丘要行禮等等。這並不是什麼等級製度,而是境地差別,相當於晚輩向長輩行禮,後進向先進行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