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靜待其變(1 / 1)

《晉書·晉宣帝紀》中有這樣一段話:

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令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後亮複來挑戰,帝將出兵以迎之,毗仗節立軍門,帝乃止。

“以靜製動,以穩待變”,是軍事謀略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靜待其變”,或者是“靜觀其變”。它的典源,即出之上麵這段文字記載。

這裏的亮是指諸葛亮,帝指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溫縣人,曾任過曹操的主簿,魏明帝時任大將軍。他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後,追尊他為宣帝。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十餘萬出斜穀,準備與魏國的軍隊在渭水一帶決戰。當時魏國認為,諸葛亮遠道而來,長途行軍,急於速戰速決。所以,朝廷命令魏軍統帥司馬懿堅守不出,不急於與蜀軍決戰,靜觀形勢的變化。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按兵不動。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用的東西,羞辱譏諷司馬懿膽小怯懦,以激怒司馬懿。司馬懿果然大怒,上表請求決戰。朝廷不同意,並派遣一個名叫辛田比的欽差大臣,帶著象征著王命的符節充當軍師,以監督司馬懿。後來諸葛亮又來挑戰,司馬懿忍無可忍,要出兵應戰,辛毗帶著符節站立在軍帳外,司馬懿無法出兵。

其實,司馬懿在這裏用了一個計謀。他原本就不打算與蜀軍決戰,所以佯裝大怒上表請戰,實際是做給別人看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若真想打,何必不遠千裏向天子請戰呢?這樣一來,既保全了不甘受汙辱的麵子,又達到了“以靜製動”、“以穩待變”的軍事目的。毛澤東後來讀史,曾說司馬懿的這一手確實高明。

結果,蜀、魏兩軍對峙了一百多天,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軍不戰自退。司馬懿靜待其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情況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在此之前,諸葛亮的使者來到司馬懿軍營,司馬懿看似不經意地問道:“諸葛亮先生身體可好?每天能吃多少飯?”使者答:“每天能吃三四升米。”又問處理政事情況,回答說:“二十杖以上的罪犯都歸他親自處理。”司馬懿事後對人說:“進食已是如此,每件事無論大小事必躬親,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結果,真被他說中了。所以“靜觀其變”也是有一定條件的,能否實現,取決於將帥不僅要有良好的修養,而且要具有豐富的智慧。

正所謂“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司馬懿雖然算準了諸葛亮不久於人世,但當諸葛亮真的病重逝世後,蜀軍秘不發喪,燒掉營盤退走。司馬懿率軍追趕,蜀軍按諸葛亮臨終部署,突然掉頭列陣,鼓鍾齊鳴,好像要回兵相拒,這倒把司馬懿嚇了一跳,趕緊收兵停止追趕。直到兩天後,搞清諸葛亮真的不在人世了,才再派兵追趕,可已經是為時晚矣,蜀軍早已撤走。這就是“死諸葛走生仲達”的典故,意思是死去的諸葛亮嚇跑了活著的司馬懿。盡管如此,司馬懿仍然不愧為一代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