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尚君長的話來講,就是義軍需避開朝廷主力部隊。
最好是南下江淮一帶,尋處富饒之地作為義軍大後方,好生經營起來,作為長期對抗唐王朝的根據地。
王良看著草軍唯二智商在線的智囊,微微愣神。
尚君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卻忽略了此刻的唐朝對天下仍擁有絕對的統禦力。
之前是因為流民人數較少,朝廷不屑於管你,但如今造反人數過萬,並席卷‘河南道’三州之地。
這等嚴重的流民匪患,朝廷肯定會派出重兵圍剿的。
在重重精兵圍堵下,不等義軍跨越上千裏去到江南等地,中途就會被截殺個幹淨。
盡管如今的藩鎮掌控著各自的經濟命脈及人士任命,但唐庭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而且朝廷對百分之八十的藩鎮擁有十足話語權,因為這個時間點上的唐朝,還能決定大部分藩鎮節度使的任免(強藩例外)
唐廷派出的宦官監軍、文人節度使,成為朝廷最後製衡藩鎮的維穩手段。
這種辦法使得朝廷最後一次將權力集中在中央,勉強維持著王朝運行,不至於傾刻坍塌。
當然,這種平衡僅在天下安定或少亂的情況下有效。
而日後的黃巢起義,會將大唐王朝的僅存的這塊遮羞布,徹底撕碎!!
正史上幾年後,朝廷派往藩鎮的文人節度使在與殺神‘黃巢’的大戰中,或死或逃。
文人的衰退,加速了藩鎮武人勢力的崛起。
其中李茂勳、李克用、朱溫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忠於大唐王朝的能人死傷殆盡,這讓曆史重新回到八百多年前,漢朝崩塌前夕。
而曆史也是驚人的相似,兩個偉大的王朝覆滅方式如出一轍。
所以後世許多博主都說,大唐王朝的實際覆滅者為黃巢。
正因為他的黃巢起義,斬斷了大唐王朝最驕傲的脊梁骨,讓後來居上的暴君朱溫有弑君篡位的機會。
……
說句實話,王良內心是讚成義軍南下江淮等地的。
而且南下的過程中,才是義軍不斷積蓄實力的關鍵時期。
但王良卻熟知曆史,知曉黃巢帶著對唐庭世族深刻的仇恨,所以以他為代表的武將團隊,一定會主張草王向西洛陽進軍的。
而在今後兩年的時間裏,王仙芝起義將會在河南道(唐朝的河南道並不是現在河南,轄區涵蓋現在的山東全境、河南大部分、以及江蘇和安徽的北部)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如圖
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似烽火燎原般的席卷中原大地。
起義人數一度攀升到數十萬之眾,徹底將河南道打得千瘡百孔後,王仙芝才聽會尚君長的建議,率軍南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王仙芝進入淮南道的一年後,剛度過漢水次月,他便被朝廷官兵圍堵,戰死在了黃梅。
在王良的粗略記憶中,尚君長也會死在南下途中,而且他死得要比王仙芝還早些。
也可以說成,正是由於這位首席智囊軍師的死亡,才導致一代梟雄王仙芝隕滅。
……
“大都統,蝗災過境,生靈塗炭,也許南下之路所受到的阻力不會太大,此時正是我等向南行軍的大好時機”
尚君長的一番慷慨陳詞,卻讓王仙芝蹙起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