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巴,我們學過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杜牧的《山行》,你知道這兩首詩都描寫了什麼天氣現象嗎?”
當當搖頭晃腦地背起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兩首詩都描寫了霜啊。”
叮叮又問:“下雨下雪可以看到,下霜怎麼看不見啊?”
當當正要回答,模擬實驗室裏溫度發生了變化,水汽在物體表麵上凝結為冰晶,最後形成了霜。
在寒冷季節的清晨,人們都會看到草葉上、土塊上常常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在剛剛升起的太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等到太陽升高後就融化了。人們常常把這種現象叫“下霜”。其實,霜不是從天空降下來的,而是在近地麵層的空氣裏形成的。
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而且與所附著的物體的屬性也有關。當物體表麵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麵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麵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主要是由物體表麵輻射冷卻造成物體表麵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時,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麵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麵上凝結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麵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
此外,雲對地麵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是有妨礙的,天空有雲不利於霜的形成。
風對於霜的形成也有影響。有微風的時候,空氣緩慢地流過冷物體表麵,不斷地供應著水汽,有利於霜的形成。但是,風大的時候,空氣流動得很快,接觸冷物體表麵的時間太短,同時風大的時候,上下層的空氣容易互相混合,不利於溫度降低,從而也會妨礙霜的形成。
霜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升華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後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作物有一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