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巴,你看這張圖片,是彩虹,多美啊,五彩繽紛,華美豔麗。關於彩虹的歌我們學校在課間經常播放,其中有一句歌詞,老師經常鼓勵我們要刻苦學習時也說過。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當當不假思索地說:“嗬嗬,誰不知道啊,早就耳熟能詳了,是著名歌手周華健唱的‘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
叮叮說:“小尾巴,你能說說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嗎?”
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陽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點,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譜。彩虹從外至內分別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顏色。
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的時候,光的傳播方向就會發生偏折,而且把原來的白色光線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的光帶。下雨時,或在雨後,空氣中充滿著無數個能偏折日光的水滴。當太陽光經過這些水滴時,除了改變了前進的方向外,還被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各種色光。如果角度適宜,就形成了彩虹。虹的色彩和寬度與雨滴大小有關。雨滴越大,虹帶越狹窄,色彩越鮮明;反之,雨滴越小,虹帶越寬闊,而色彩就越暗淡。雨滴過小,則不可能出現虹。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虹出現的時間、方位和變化與未來天氣有直接的關係這一現象。春秋時代的《詩經》記載:如果早晨太陽東升時,西方出現了彩虹,那麼不久就要下雨了。從理論上講,這是符合科學道理的。由於大氣環流的作用,在5000米以下的高空有一個完整的西風帶,這裏的風不管春夏秋冬永遠由西向東吹。所以,受西風帶的影響,西方就會發生陰雨天氣,總會經過我們所處的天空往東方運動。因此,隻要發現西方有降水,不久本地就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夏季,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景:東邊天高氣爽,陽光明媚,一片燦爛;而西邊則是電閃雷鳴,雨簾懸空,彩虹高掛。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便是這種天氣的形象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