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角色理論的研究視角——社會互動(3)(1 / 2)

狹義的社會是指在一定地域內,人與人之間通過某個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的持續的交互活動,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關係體係,從事各種具體活動的共同體。例如,有時把某個相對獨立的學校、高教園區、企業集團等看作是一個社會單位。對此,袁亞愚認為:“社會學的社會概念,在運用於實際的研究和認識領域時,可指任一相對獨立的由人類共同體構成的單位,而不管這類共同體的規模(人口、疆域)的大小。”

三、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在社會互動中,既有從微觀角度(個人心理和生理方麵)考察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又有從宏觀角度(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方麵)考察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雖然這兩種角度考察對於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根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其任務,我們必須堅持從以生產關係為基礎的社會關係方麵來把握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社會學中,個人與社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

(一)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的創造者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這裏所說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單個的個人。單個的個人難以謀生,更無法創造社會。隻有以一定數量和一定質量為基礎並按一定方式組織起來的人群,才能成為社會的主體和社會的創造者。人對社會的主體創造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人是社會生活的開拓者;人是社會活動的發起者;人是社會關係的承擔者;人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人是社會過程的推動者;人是社會和諧的建設者;人是社會管理的創新者。由此可知,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中,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正是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曆來重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個人利益特別是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為利益問題是一切社會關係的首要問題。“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正是“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接起來”,“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我們的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高度關注民益民生問題,製定與此相適應的一係列的社會政策,這正是“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的創造者”原理在社會實踐中的生動體現,也是這一原理運用的必然結果。

(二)人又是社會的客體,是社會的產物

人既是社會的主體,又是社會的客體。人具有社會性,是社會的產物。

因此,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沒有社會便沒有個人。社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社會對人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社會製約作用

個人總是要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和社會關係中,對此他不能自由選擇,也不能任意更改或超越。同時,個人在其生活的各個方麵無不打上特定時代與社會關係的烙印。

2社會整合作用

社會通過各種方式,將無數單個的人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合力,化解各種矛盾,並將其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形成和維護統一的局麵。

3.社會導向作用

社會用一套社會規範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使人們的行為有規可循,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特別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人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

4.社會交流作用

社會應用語言、文字、符號、網絡信息等人類交往的工具,使個人之間、家庭之間、群體之間、地域之間、國家之間的交往成為可能。社會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場所,也為人們的互動創造了良好條件。

5.社會傳承作用

社會用人類創造的社會文化,使它們能夠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並通過社會而得以積累和發展。

6.社會發展作用

社會不僅為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麵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且也為人的全麵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當個人由於種種原因而迷失前進方向,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的時候,社會的導向就起了決定性作用。

此外,社會對人的重要作用還表現在人的社會化作用、社會控製作用等。對此,將在後麵討論。

四、角色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結點

當我們了解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後,還需要進一步了解人是怎樣組成或構成社會的問題。個人組成或構成社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交互作用的動態關係。根據一些研究者提供的資料表明,這種動態關係有縱橫兩個方麵:從縱的方麵來觀察,主要是通過勞動將個人和社會聯係起來;從橫的兩方麵來觀察,主要是通過群體和角色將個人和社會聯係起來。由此可知,勞動、群體和角色是個人構成社會的三個“中介”,其中勞動是最基礎、最穩定的中介,而其群體和角色則是最常見、最活躍的中介。正是眾多活生生的群體和角色,演著一幕幕絢麗多彩的社會劇。下麵我們分別從縱橫兩個方麵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