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根據這一指導方針,把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標。這就意味著新一輪農村改革,將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徹底扭轉城鄉差別的格局,實現城鄉一體化,將是一次深刻的觀念革命。同樣地,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建立新型人際關係,也將是一次深刻的觀念革命。
(5)文化因素。從嚴格意義上說,“窩裏鬥”是人際內耗,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從曆史上看,中國人就有“窩裏鬥”的毛病。究其原因,台灣著名作家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指出:“中國人的不能團結,中國人的窩裏鬥,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這不是中國人的品質不好,而是中國人的文化中,有濾過性的病毒,使我們到時候非顯現出來不可,使我們的行為不能自我控製,明知道是窩裏鬥,還是要窩裏鬥。”
文化因素是人際內耗產生的深層原因。而產生人際內耗的文化因素又是多方麵的,舉例述之。
例如,封建社會文化的沉渣泛起和小農思想的狹隘性、封閉性和個人主義的自私性的存在影響,是產生人際內耗的思想根源。應當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黨在肅清長期封建統治形成的等級觀念、宗法觀念、特權思想、專製作風、男尊女婢等觀念的遺毒,加強民主與法製建設方麵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這種思想政治方麵的遺毒不是輕易就能肅清的,仍有艱巨的任務需要完成。同時,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小生產者的習慣勢力的影響,限製了人們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眼界,形成了一種閉關自守、因循守舊、安於現狀的社會心理。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際內耗,就是在這種社會心理基礎上產生的。有的人自己無為,也希望別人無為,一旦別人超過自己,他就嫉妒,甚至搞內耗。這種思想政治方麵的遺毒不是輕易能肅清的。
又如,國民精神的劣根特性,也是產生人際內耗的一個重要文化因素。
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曆史、文化和自強不息精神的偉大民族。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中國人民養成了勤勞、勇敢、聰明、誠懇、善良等優良品質,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重信用、重友情、重仁義。因此,中華文化傳統對中國人民心理和精神的熏陶起了積極的主導作用。但是,無可否認,我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曆史,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些消極的因素至今還影響著人們。
例如,“行高於眾,人必非之”;“一人得逞,雞犬升天”;官官相護,宗派主義;論資排輩、嫉賢妒能;親近小人,遠離賢臣;思想保守、狹隘、僵化;盲從權威,對不同意見和觀點進行壓抑、打擊和迫害;重倫理,輕功利;重人情,輕法製;重集中,輕民主;等等,這些一旦被熏陶成國民心理和精神的東西,不僅會構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且是造成人際內耗的重要原因。
再如,管理機製不完善、不健全,也是產生人際內耗的一個重要文化因素。據報道,有個單位從整體管理機製來看,單位裏職代會、民主監督等製度安排形同虛設,論資排輩、任人唯親、暗箱操作、內耗互鬥的人事關係錯綜複雜。這些問題導致員工離心傾向較為明顯,專業化、高素質人才流失。從人才形成機製來看,由於缺乏明確、係統、合理的人才引進政策、戰略規劃及激勵機製,所以在單位裏的人才選拔當中,往往出現“人才顯不出、留不住,庸才卻占著位、請不走”的“優汰劣勝”狀況。
為了解決產生人際內耗的文化因素,現提出如下一些對策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繼續肅清封建社會文化遺毒的影響。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完成這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責任不僅在領導,而且在基層,在民間;不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而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們深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係的引領下,一定能夠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第二,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努力革除國民精神的劣根特性。
我們要發揚全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積極吸收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推進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一種與時俱進、和諧團結的文化氣氛,努力革除國民精神的劣根特性,形成克服內耗,凝聚人心,彙集力量,加快事業發展的共識,並賦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