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角色建設概述(1)(1 / 2)

一、角色建設的客觀必然性

(一)加強角色建設,是提高人的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如前所述,人的社會化的目的,是培養符合於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當一定的角色。從人的社會化過程來看,青少年的社會化,是人的一生中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角色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青少年時期社會化的主要任務是依照社會對青少年的期待和要求,學會承擔特定的社會角色,即實現期待角色與現實角色的整合。

曾海波在《虛擬世界中青少年的生存與發展》一文中寫道,自從1994年5月,我國作為世界上第71個國家級網加入Internet之後,IT業迅速發展,互聯網迅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媒。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發布的調查數據,我國約有2650萬網民,其中,18~24周歲者占到36.8%。據CNNIC發布的《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達到1.03億人,35歲以下網民占總數的81.3%。據《第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23億人,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9.4%。其中18~24歲的網民占38.9%,18歲以下的網民占14.9%。由此可見,青少年是我國網民的主力軍,占全部網民的53.8%。此次報告首次加入了青少年上網的數據分析,在2億中小學生中,上網學生已達3000萬,中小學生互聯網滲透率達到15.4%,其中高中學生互聯網滲透率已達半數以上。據CNNIC消息稱,截至2007年1月初,18~24歲網民占網民總數的35.2%,35歲以下網民占總數的82.5%。截至2007年3月31日,我國上網人數已達1.44億,到2010年,我國互聯網網民數將達2億,普及率為15%。以電子為介質的高科技文化,同時具有高時效性、開放性、交互性和虛擬性,可以使全世界的人們有如“麵對麵”的溝通,深深吸引著青少年,青少年已經成為網絡受眾的主要群體。

正如“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即對立統一規律)一樣”,網絡亦具有兩重性。目前,我國學界十分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網絡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的影響問題發表了很多有見地的觀點。李慶廣認為,在人的社會化的過程中,按照施化者的性質,我們可以將“人的社會化”分為真實社會化和虛擬社會化。真實社會化是傳統的社會化範式,是在家庭、同輩群體、學校和傳統大眾傳媒中進行的社會化,其主要特征是施化者的真實性、確定性及受化者的被動性比較明顯。虛擬社會化是在電子傳媒尤其是網絡中的社會化。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上講,現代青年對網絡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虛擬社會化作為信息時代不可避免的衍生物將會對青少年的發展起到極其深刻的推動作用,而青少年作為上網群體的主力軍自然會受到更強有力的衝擊。風笑天、孫龍認為,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興起,虛擬社會化成為一種與真實社會化相並列的社會化機製對青年的成長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虛擬社會化強調具體的形象和行為模式的灌輸,忽視角色所固有的社會規範的培養,導致行為方式社會化與角色規範社會化脫節,青年在角色社會化中產生認同危機。因而在虛擬社會化與真實社會化之間建構一種整合機製是青年研究重要的前瞻性課題。

多數學者認為網絡對青少年角色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工具,已成為當代青少年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對青少年社會交往、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啟迪智慧以及增強其在角色社會化中的自主性等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應當清醒地看到,虛擬社會化對未涉世的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所產生的負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例如,不少中學生染上了網絡心理障礙,導致了許多不良社會行為,觸及並動搖了傳統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根基,向教育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起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普遍焦慮和關注。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指出:“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動員社會各方麵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加強虛擬社會化進程中的青少年網絡的法製教育和道德教育,規範其良好的網絡行為,成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加強角色建設,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