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角色形象(2)(1 / 3)

(五)內在性與外在性的關係

這裏所謂的內在性,是指個體扮演某個角色的整體素質狀況,與其他個體有著實質區別。這種內在性的基礎是,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正確的職業理想、高尚的職業道德、熟練的職業技能和嚴格的職業紀律,有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有艱苦奮鬥、自我獻身的精神。外在性是指個體在扮演某個角色時所表現出來的規範行為和行為方式。

中國共產黨人應建設什麼樣的角色形象呢?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使廣大黨員、幹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模範,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

舉例來說,2005年8月28日下午,中央電視台在溫州江心嶼碼頭直播報道忠誠衛士管誌彥的英雄事跡。管誌彥同誌係溫州鹿城區人,1984年3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生前為武警馬鞍山市消防支隊一中隊三班的戰士。2005年8月2日10時17分,蒙牛乳業(馬鞍山)公司冷庫突發火災,管誌彥與戰友鄭飛、葉曉輝火速趕赴現場,奉命堅守在阻止火勢蔓延的崗位上。當他得知冷庫內有人被困時,就奮不顧身衝入冷庫,先後救出3名職工,當他再次衝向火海深處搜救時,不幸被坍塌的鋼結構屋頂壓住,掩埋在火海中,英勇犧牲。管誌彥同誌犧牲後,公安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給他追記一等功,並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馬鞍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他“馬鞍山英雄衛士”的光榮稱號;共青團安徽省委授予他“優秀共青團員”的稱號;安徽省省委要求對管誌彥等三名犧牲的戰士予以大力表彰,弘揚他們的英勇事跡和大無畏精神,號召廣大公安幹警、消防官兵向他們學習;中共溫州市委、溫州市人民政府作出《關於在全市開展向管誌彥同誌學習的決定》。管誌彥同誌年幼喪父,靠母親一人拉扯長大。據報道,在追悼大會開始之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公安廳領導接見了烈士家屬代表。得知兒子已被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管誌彥烈士的母親羅小雙含著熱淚,用顫抖著的雙手給組織遞交了一萬元人民幣,她哽咽著說:“入黨一直是兒子的心願,現在他成為一名正式共產黨員,我要替兒子交上一萬元的黨費,了卻兒子多年的夙願!”其他兩位烈士的親人也各替自己的兒子捐了一萬元的特殊黨費,在場領導和工作人員無不熱淚盈眶。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一個人隻要有明確的理想信念、服務意識、職業尊嚴和無私精神,不但能夠把工作做得出色,而且能夠不顧個人的生命危險,盡到職業責任,使個人的職業美上升到社會美的境界。這時候,他已經把社會對他職業的角色期望與自己的角色行為融為一體了。因此,他呈現出的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相統一的優秀的角色形象。

(六)角色形象建設的幾個層麵

由於每個角色扮演者總是在特定的關係和環境中進行各種活動,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與這些相適應的行為方式、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都不盡相同,所以角色形象就呈現出多樣性、複雜性、豐富性的特點。正是因為如此,我們難以就某一個角色形象或其一類角色形象談其建設的問題,所以也無法談細、談深、談全,這是不說自明的道理。依筆者之見,從眾多角色形象建設的差異性中找出共同本質性的東西,從而揭示出角色形象建設中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基於這種認識,下麵就著重而簡明地敘述角色形象建設的幾個層麵。

1.文化層麵

角色的產生是一定社會文化曆史積澱的結果。角色形象建設本質上講是一個文化問題,它關係到用什麼樣性質的文化來塑造或建設角色形象的問題。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當幾種文化同時並存時,其中必定有一種文化是主文化,因為它是眾多文化的主體部分,占主導地位。主文化是指在一個特定社會中以一定價值觀念和規範體係占主導地位,為當時社會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且是統治集團所推崇的文化。不同性質的社會就有不同性質的主文化。例如,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各種文化現象,毫無疑義,社會主義文化是主文化。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由此可知,在我國,不論哪個角色扮演者塑造或建設良好的角色形象,都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來指導。當然,也不排斥一些人用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某一社會群體所特有的亞文化來指導,但絕不能與社會主義主文化相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