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漢字中,“不”字的筆劃是比較少的,寫起來很簡單,可說出來並不容易,甚至是難以啟齒。因為當我們對別人說“不”的時候,意味著拒絕別人,比如,拒絕別人的請求、求助、請托,乃至別人的好意。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感到棘手的問題。所以,很多人本著不傷害別人的麵子,也會硬著頭皮答應別人,事情辦好了則好,萬一事情辦砸了,不但傷害了別人,還會讓自己有一種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的莫名委屈。
毫不誇張地說,在人類的所有語言中,拒絕的話最難說出口。拒絕一個陌生人容易,但如果這個人是你的上司,是你的父母,是你的愛人,是你的兒女,是你的恩人,是你的患難之交……那麼,又怎麼能拒絕?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被我們的拒絕而傷害,所以,當麵對那些熟悉而又珍視的人時,人們為了麵子不好意思拒絕,因為擔心傷害對方實在沒法拒絕,為了維護對方對我們的美好印象而不忍拒絕。殊不知,這樣的“不好意思”隻能令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
家住X城市的黃先生準備周末開車去Y城市出差辦事,由於途中會經過Z城市,他老婆的閨蜜便請他幫忙購買幾份當地的特產——烤雞。不過,讓黃先生為難的是,他雖然途經Z城市,但隻是從該城市的外圍經過,況且他對Z城市的市區道路並不熟悉,因此,他不願意接受這個請托。不過,黃先生的老婆並不這麼認為,她的理由是大家是多年的閨蜜,關係很好,況且對方曾經幫過自己,因此,這件小事一定要幫忙,所以她答應了閨蜜。
沒辦法,既然老婆都答應了人家,黃先生也隻好照辦。到了Z城市,黃先生在市區繞了一大圈,才找到當地有名的烤雞店,然後買了幾隻烤雞,再匆匆地趕到Y城市去見客戶。由於購買烤雞耽誤了將近一個上午的時間,不得已,黃先生隻好在Y市多住一個晚上,才把事情辦妥。可是由於烤雞在車裏悶的時間太長,買回來時已經壞掉了。閨蜜見狀,直接拒絕接收。由於事先閨蜜沒有給錢,購買烤雞的錢是黃先生墊付的,現在閨蜜不肯要變質的烤雞,黃先生隻好自己埋單。
黃先生原本一片好心,但卻辦了壞事,搞得卻事與願違。事實上,這個忙並不適合去幫,可黃先生和他老婆在該拒絕時不拒絕,結果吃了啞巴虧。黃先生這種“好心沒好報”的遭遇,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經常遇見。要想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告訴對方:“對不起,我辦不到。”如果這句話你說不出口,那麼你注定是啞巴吃黃連的命。
張穎是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會計,是部門裏出了名的“老好人”。隻要同事們有事情求張穎,她基本上都會答應。我們知道,會計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強度並不低,張穎雖然喜歡助人為樂,而且為自己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可是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有時候,為了趕上工作進度,她加班加點地查點賬目。這個時候再幫別人,更是讓她身心疲憊,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
這樣的日子讓張穎吃盡了苦頭,有時候她很想拒絕同事的請求,但總覺得“不”字說不出口,話到嘴邊又被她硬生生地咽回去。的確,沒有人喜歡被人拒絕,但是,當你力不從心的時候,除了學會拒絕,也別無他法了。尤其是麵對他人不合理的請求時,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冤大頭,出力不討好,果斷地拒絕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曆史的車輪碾過了一代代交錯的人脈網,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複雜“關係”,正是礙於這樣或者那樣的關係,我們不好意思說“不”,不好意思說“醜話”,不好意思“拒絕”,所以哪怕是一個爛攤子,哪怕自己心裏有多麼不情願,還是會做出退步,去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但這麼做值得嗎?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尤其是在公眾場合,誰都希望自己有麵子。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大家往往認為拒絕他人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會拉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甚至是與整個群體都顯得格格不入。正是因為這樣的群體意識,所以社會中才有不少人寧願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咽,也不會公開拒絕他人。殊不知,一味的答應,永遠的“好好先生”形象,反而會給人一種虛假感,而且極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成為“冤大頭”。所以,別再千篇一律地回答“好”或者“行”,該拒絕的時候學會拒絕吧,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在好看的麵子下獨自品嚐那顆苦澀不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