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俄羅斯及其他國家衝鋒槍(2)(1 / 3)

蘭徹斯特衝鋒槍略早於司登衝鋒槍裝備英軍,是英軍史上的第一支本土衝鋒槍,研發的主要目的是抵禦有可能入侵英國機場的德國空降兵。不過由於設計陳舊,該槍的實際使用效果並不十分理想,而且造價相當昂貴,產量頗低。後來被威力大、成本低、能迅速大量生產的司登衝鋒槍所取代。

用蘭徹斯特衝鋒槍進行射擊的感覺相當不錯,射擊時幾乎感受不到後坐力,也不會導致槍口上跳,對目標進行連續射擊時會比較容易控製精度。但蘭切斯特衝鋒槍的擊針和抽殼鉤常出現故障。

截止到1943年10月,蘭徹斯特衝鋒槍停產時,差不多生產了7.5萬支。二戰結束後,雖然很多武器都被折價賣給了當時隸屬的聯邦政府,但仍然有很多蘭徹斯特衝鋒槍在英軍中服役。到20世紀80年代,絕大多數的蘭徹斯特衝鋒槍宣告報廢並銷毀,隻有少數樣品作為參考之用,被陳列在博物館裏。

在美國收藏者的眼中,過去的武器極具收藏價值,尤其是經過戰爭損毀幾近絕跡的武器,蘭徹斯特衝鋒槍也不例外。在蘭徹斯特係列衝鋒槍中,收藏者們更青睞後來生產的MKI衝鋒槍,其價格自然也是相當不菲。

五、斯特林衝鋒槍(英)

1945~1953年之間,為更替原有的老式武器,“斯特林·帕切特”衝鋒槍參加了一係列內容非常廣泛的測試,並以絕對優勢戰勝了其他競爭對手。英國將其作為大不列顛帝國的基本防禦武器之一,定名為“L2A19毫米衝鋒槍”,又稱“斯特林衝鋒槍”,商業名稱則是MK2。斯特林微聲衝鋒槍生產的時期,正處在二戰結束後軍用衝鋒槍發展的黃金時期。該槍自誕生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武器推陳出新,產品逐漸形成係列。

斯特林衝鋒槍是英國人喬治·帕切特與位於北漢普頓的斯特林工程公司在1942年合作研製的產品。二戰結束前,該衝鋒槍的樣品試製成功,並在空軍部隊進行了試裝備,且受到好評。總體來說,斯特林衝鋒槍的設計是很成功的,較司登衝鋒槍有了很大進步,既保留了司登衝鋒槍結構簡單、加工容易的優點,又減小了全槍的體積和質量。雖然該槍的折疊槍托結構複雜,但折疊後在衝鋒槍前部增加的體積很小,展開後也比較穩固,作戰時方便操作。

斯特林衝鋒槍作為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有著“管子工”之稱的司登衝鋒槍的繼任者,以其更加簡潔的設計、更加現代化的製造工藝、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博得了士兵的喜愛。

斯特林衝鋒槍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與司登衝鋒槍基本相同。二者均采用前擊發方式,開膛待擊。此外,彈匣均是水平放置在槍身左側,因此新手需要用一定的時間來掌握射擊時槍身的平衡技巧。

斯特林係列衝鋒槍參加過著名的馬島之戰和第一次海灣戰爭。斯特林係列衝鋒槍的生產,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總產量達到50萬支以上,在英國軍隊中一直服役到20世紀80年代初。

歐文衝鋒槍是澳大利亞設計和生產的第一支衝鋒槍,它是由澳大利亞陸軍的一個二等兵——伊夫林·歐文於1939年設計的一種5.6毫米口徑衝鋒槍改造而來。1941年11月20日,歐文衝鋒槍正式被澳大利亞陸軍采用,到1945年停產時共生產了4.5萬支。

歐文衝鋒槍的整體結構堅固耐用,但尺寸和重量都顯得過大。在浸水、浸泥漿和沙浴的試驗中,歐文衝鋒槍表現出比湯普森衝鋒槍和司登衝鋒槍更優秀的可靠性。雖然歐文衝鋒槍外表看起來很粗糙,但射擊精度還是比較高的。而且槍口上跳非常小,一口氣打光一整個彈匣也能輕易控製。其原因之一是槍的重量比較大,此外還與歐文衝鋒槍的前握把易於控製槍口上跳有關。

歐文衝鋒槍很容易分解,野戰分解時不需要專門工具,而且沒有容易丟失的小零件。在彈匣座前方有一個彈簧塞是槍管卡扣,隻要把這個槍管卡扣向上拉起,就能把槍管取出,然後拉起拉機柄上的黃銅卡扣並轉動90°,槍機和複進簧就可從機匣前方倒出來。

歐文衝鋒槍可選擇單、連發射擊,自由式槍機,開膛待擊。固定式擊針是槍機麵的整體部分。歐文衝鋒槍外形上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是,有一個33發的雙排彈匣裝在管狀機匣的頂端,彈殼向下拋出。

歐文衝鋒槍的拋殼挺相當獨特,是安裝在彈匣背麵的一個突齒。歐文認為在早期衝鋒槍設計中拋殼挺是一個薄弱零件,如果把拋殼挺作為彈匣上的一個零件的話,一旦拋殼挺損壞,隻要換一個彈匣就可解決問題,而原來的彈匣可以拿去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