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MAS35型衝鋒槍以外,法國也使用過從美國進口的湯普森衝鋒槍,隨著1940年法國的淪陷,自由法軍也裝備了斯坦衝鋒槍。此時的法軍裝備了三種不同的衝鋒槍,而這三種衝鋒槍又使用不同類型的子彈,這是導致法軍後勤管理混亂的主要原因。法軍於1948年研製成功的新型衝鋒槍使用9毫米帕拉貝勒姆子彈,該槍於1949年投入生產,稱為MAT49型衝鋒槍,它是一種純傳統的設計,盡可能采用印模衝壓,裝有一個短的方盒狀套筒座和可伸縮的金屬鋼骨杆,其後槍柄由鍍金屬的塑料製成,柄上有一個擠壓保險。還裝有一個形如彈匣狀的前手柄,這也是它唯一不同尋常的地方。它的前端裝有旋軸,不用時,可平放至槍管下,彈膛完全仿製斯坦衝鋒槍,這樣一來也就具有斯坦衝鋒槍的一些優點,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具有它的缺點,即在填彈有誤時會引起卡殼。
我們已經注意到,厄莫公司生產的非常奇特的PM9型衝鋒槍也具有這一特點。另外於同年由私營公司生產的“世界性”霍奇基斯半自動步槍也有如上特點,此種步槍沒有連發能力,是一種單發半自動武器,僅供警察使用。很難確切地說哪一種衝鋒槍是折疊式彈匣的先驅者。與MAT49型衝鋒槍相反,“世界性”霍奇基斯衝鋒槍裝有一個管狀套筒座和一個金屬的管狀伸縮杆,一半套入其中,折疊後可置入套筒座下,槍托旋轉至彈匣後,有助於在那兒形成一個相當堅固的槍柄。槍管也是半套疊的,疊起後,整個槍長僅有440毫米(17英寸)多一點。所有這些縮短長度的措施造就了該槍特別複雜的製造過程(若采用意大利樣品,仿製一個懸垂或包裹式槍栓,雖然很老套,卻來得簡單),因而在價格上不具有競爭力。使用者發現,在戰場上往往難以維持所要求的標準。20世紀50年代,“世界性”霍奇基斯衝鋒槍停產。
二、捷克衝鋒槍
一戰前,老牌槍械製造商——波希米亞在衝鋒槍的研發中所起的作用甚微,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的後繼者,即後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卻主導著輕機槍的發展趨勢。就在那個時期,捷克也生產了第一支衝鋒槍,它是由約瑟夫和弗蘭提斯克兩兄弟設計的,稱為ZK383型衝鋒槍,這種槍相當老套,但也具有一些不尋常的特征:第一,它加裝了兩腳架作為直立支柱;第二,它安裝有一個快換槍管;第三,槍栓的重量可以減少170克,將這一重量減少後,可把射速提高至每分鍾500~700發。它主要用來裝備保加利亞陸軍和一些德國部隊。約瑟夫和弗蘭提斯克兩兄弟還於1948年研製成功了兩種新型武器,其中一種為ZK466型衝鋒槍,它與美國M3型衝鋒槍非常相似,但它用的是裝有鉸鏈的彈匣,該彈匣可旋轉至槍管下,這與法國同時代的衝鋒槍類似;第二種為ZK467型衝鋒槍,它從封閉後膛發射,裝有一個半包裹的槍栓,這一特點也許影響了捷克人後來的所有設計。他們兄弟倆所設計的衝鋒槍皆使用9毫米帕拉貝勒姆子彈。
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最具天賦的設計師威克勒夫·霍利克也把目標轉向了衝鋒槍,研製成功了VZ23型衝鋒槍(也稱作CZ48a型衝鋒槍),這種衝鋒槍相當具有革命性,與20年前的布倫機槍一樣,影響深遠。正如我們所注意到的,貝雷特12型衝鋒槍的先驅即是VZ23型衝鋒槍(它實際上是4種幾乎相同的槍中的一種),VZ23型衝鋒槍使用9毫米帕拉貝勒姆子彈,而VZ24型衝鋒槍(CZ486型衝鋒槍)則使用前蘇聯製造的M1930型7.62毫米子彈。二者都裝有木製槍托。VZ25型衝鋒槍和VZ26型衝鋒槍幾乎是同一種槍,裝有折疊式金屬槍托,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彈匣不同,前者是7.65毫米的彈徑,裝彈量為32發,後者為9毫米的彈徑,裝彈量為24或40發。VZ23型衝鋒槍有三個新穎的特點,第一,它的槍栓中空,位於後膛和槍管後部,在維持原重量的同時,大大縮減了長度,這使該槍的射速降到可以控製的範圍內。該槍的重心前移,使連續發射時穩定性大為提高。第二,霍利克把彈匣設計在槍柄內,重心就直接位於射手扣扳機的手指上,這對槍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都有所提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第三,他引入了鍥形兩柱彈匣,經證明此彈匣確實比其他彈匣可靠,這種彈匣起源何處目前尚有爭議。同年,即1948年,瑞典國營槍械工廠也采用了此種彈匣,安裝在MP45型衝鋒槍上。
然而,到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陸軍所使用的VZ23/25型衝鋒槍才被VZ24/26型衝鋒槍取代。前蘇聯所作的唯一讓步就是允許捷克斯洛伐克使用納布吉48型子彈,它是一種火力更猛的7.62毫米子彈,它本身就具有打破了華約組織軍隊實行統一裝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