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曼晴詩選》——文藝學習劄記(1 / 2)

我不懂詩,平時也不大讀詩。最近得到《曼晴詩選》,所收八十三首詩,竟一氣讀完了,並且從中想到文藝創作中的一些問題。

詩要用形象思維。通過形象表現思想,也該是其他藝術創作的規律。

曼晴同誌的詩,在這方麵是很講究的。

例如《賣地》中,農民的田地被掠奪去了,詩人不去直接控訴債主的巧取豪奪,而抒寫了破產農民對失去的土地的熱愛和依戀:

我曾在這塊田地上種過豆莢,

我曾在這塊田地上拾過棉花。

那隨風掃動的麥浪,

那楞青青的霸王鞭——芝麻,

一切都湧到我的腦膜上來了,

我們的血,我們的汗,

醬色的土地啊!

這是形象的描寫,也是感情的抒發。詩人強烈的愛和恨,熔鑄於具體的形象中,是曼晴同誌的藝術方法。

又如《饑荒》中,那個勞動婦女,為著學堂捐、兵車捐,丈夫被關在縣的監獄裏;孩子們扯她的衣角哭泣,口口聲聲嚷著饑。怎麼辦?

孩子們呀!孩子!

你也別想你的爸爸,也別光嚷饑,

拚著我這條老命,

找前天來的吃窮隊去!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在這首詩裏,告訴我們這一真理的,不是詩人,而是詩人筆下的具體形象。

曼晴同誌的詩,不僅注重形象描寫,攝取角度也是很講究的。例如《兵災》中,那個被追趕槍殺的少女,詩人從門縫中寫她,一縱即逝。這就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省得展覽少女的血淋淋的屍體。

文學作品的形象性特征,是我們早就知道的常識。但我們寫作品,往往是因事設人,或因理造人,而傷其真美。曼晴同誌的詩,就沒有這種弊病。他放意定句,取由我衷,表現了充分的自由,同時他又嚴格地接受著特定生活環境的約束。因而他筆下的形象,樸素自然,平易近人,不是理念的圖解,而是時代生活的再現,思想的力量盡在不言之中。《劫後》、《我們的農村》、《羊圈》、《紡棉花》等,都是這樣的好詩。

曼晴同誌的詩,不但形象豐富,含蓄也是一個特點。

《永遠熱鬧的小集市》,寫於抗戰時期,描寫了一次敵機轟炸事件。

山頂上的警鍾響起,人們疏散了;敵機盤旋、俯衝,裂天似的一聲轟響,投下幾個炸彈,小集市升騰起一片煙霧;敵機過去,大地平靜了,隻有三匹毛驢,倒斃在路旁。小集市又熱鬧起來了,熙熙攘攘做起生意。

詩人描寫這些,有什麼意義?

一個老鄉,

爬起來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