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庫州軍郡府縣書院刻書宋時官刻書有國子監本,曆朝刻經、史、子部見於諸家書目者,不可悉舉。而醫書尤其所重,如王叔和《脈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補注本草》、《圖經本草》五書,於紹聖元年牒準奉聖旨開雕,於三年刻成。當時所謂小字本,今傳者有《脈經》一種,見《阮外集》。紹興年間重刊,仍發各州郡學售賣。既見其刻書之慎重,又可知監款之充盈。天水右文,固超逸元、明兩代矣。此外有:崇文院本。鹹平三年刻《吳誌》三十卷,見《黃記》、《陸誌》。天聖二年刻《隋書》八十五卷,見《陸誌》。天聖中刻《齊民要術》十卷,見《楊誌》。(存殘本三卷。)天聖七年準敕雕造孫等《律》文十二卷、《音義》一卷,見《阮外集》、《瞿目》。(影鈔宋本。)寶元二年刻賈昌朝《群經音辨》七卷,見《彭跋》。
秘書監本。元豐七年趙彥若校刻《張邱建算經》三卷,唐王孝通《緝古算經》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
德壽殿本。刻劉球《隸韻》十卷,見《阮外集》。(雲:“第十卷末行有‘禦前應奉沈亨刊’七字。董其昌定為德壽殿本,似未真確。”德輝按:董說是也,沈亨當是禦前供奉刻字匠人。)
左廊司局本。淳熙三年刻《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三、陳《簡莊隨筆》。(後刻印記雲:“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內曹掌典秦玉楨等奏聞:《壁經》、《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書,多為蠹魚傷牘,不敢備進上覽。奉敕用棗木椒紙各造十部。四年九月進覽。監造臣曹棟校梓。司局臣郭慶驗牘。”)
兩浙東路茶鹽司本。熙寧二年刻《外台秘要方》四十卷,見《黃書錄》、《陸誌》、《陸跋》。紹興三年刻《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見《瞿目》、《丁誌》。刻揚雄《太玄經》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紹興丙辰(六年。)刻《事類賦》三十卷,見《楊譜》。無年號刻《唐書》二百卷,見《黃書錄》、《瞿目》。(宋刻殘本。)
兩浙西路茶鹽司本。紹興辛未(二十一年。)刻《臨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見《瞿目》、(宋刻本。)《丁誌》。(元刊本。)
兩浙東路安撫使本。乾道戊子(四年。)洪適刻《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見《陸誌》、《丁誌》。(明仿宋本。)
浙東庾司本。無年號刻桑世昌《蘭亭考》十二卷,見《瞿目》。(影鈔宋本。)
浙右漕司本。劉敏士刻劉牧《易數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
浙西提刑司本。淳熙己亥(六年。)刻《作邑自箴》十卷,見《瞿目》、《繆續記》。(影鈔宋本,雲: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一行。)
福建轉運司本。紹興十七年刻《太平聖惠方》一百卷,見《丁誌》。(依宋刻鈔本,雲:太平興國三年,內出親驗名方千餘首,更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書,命王懷隱等校勘編類,淳化三年書成。紹興中刻本,末載:“福建路轉運司命將國子監《太平聖惠方》一部,一百卷,二十六冊,計三千五百三十九版,對證內有用藥分兩及脫漏差誤共壹萬餘字,各已修改開版,並無訛舛。於本司公使庫印行。紹興十七年四月日。”次列校刊各官名。
潼州轉運使本。淳熙乙巳(十二年。)刻大字本《三國誌》,見豐道生《真賞齋賦》。(未詳卷數。)
建安漕司本。紹興癸酉(二十三年。)黃訁乃刻其父伯思《東觀餘論》不分卷,(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字。)見傅沅叔增湘藏書。嘉定庚午(三年。)刻黃伯思《東觀餘論》二卷,見《孫記》。(明項篤壽萬卷堂仿宋刻本,雲後有“建安漕司刻梓”六字。)開慶改元湯漢刻《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讀書記》甲集三十七卷,乙集十六卷,丁集八卷,見《陸誌》。
福建漕司本。無年號吳堅刻《胡子知言》一卷、《後錄》一卷,見《天祿琳琅》六。(元翻宋本。)《張子語錄》三卷、《後錄》三卷,《龜山先生語錄》四卷、《後錄》二卷,見《瞿目》。(雲卷末有“後學天台吳堅刊於福建漕治”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