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時平水刻書之盛金源分割中原不久,乘以幹戈,惟平水不當要衝,故書坊時萃於此。而他處私宅刊本,亦間有之。今可考者,如:書軒陳氏。大定丙午(二十六年,當宋淳熙十三年。)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序雲:時大定丙午歲,平水閑邪叟述。有“書軒陳氏印行”六字。)見《森誌》。(貴池劉世珩已影刊。)
李子文。大定己酉(二十九年,當宋淳熙十六年。)刻《重刊增廣分門類林雜說》十五卷,見《瞿目》。(鈔本,目未詳,吾見原書。)
張謙。明昌壬子(三年,當宋紹熙三年。)刻《新刊圖解校正地理新書》十五卷。見《楊錄》、(影金鈔本。)《丁目》。(金刊本,日本島田翰《;百百;宋樓藏書源流考》雲:所謂金刊,實元刻。)
平水中和軒王宅。正大戊子(五年,當宋紹定元年。)刻《道德寶章》一卷,見《楊錄》。大德丙午(十年。)刻《新刊韻略》五卷,見《張誌》、《瞿目》、《莫錄》、《陸續跋》、《繆記》。元統甲戌(二年。)刻《滏水文集》二十卷,見《楊續錄》。(雲:其源亦出金晦明軒本。德輝按:是時金已為元所滅,中和軒猶存。)
晦明軒張宅。泰和甲子(四年,當宋嘉泰四年。)刻《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彭跋》、《陸續跋》。泰和丙寅(六年,當宋開禧二年。)刻《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附錄》一卷,見《楊錄》。外此則:嵩州福昌孫夏氏書籍鋪。貞甲戌(二年,當宋嘉定七年。)刻《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三十一卷,《本草衍義》二十卷,見《瞿目》。
碣石趙衍。無元號丙辰刻《李賀歌詩編》四卷,見《黃記》、《瞿目》。(雲序末題“丙辰秋日碣石趙衍刊”。按:金有兩丙辰:一天會十四年,當宋紹興六年;一明昌六年,當宋慶元二年。)則又平水以外之書坊,存其名,亦足為考古之談助也。
元監署各路儒學書院醫院刻書《元史。百官誌》雲:“至元二十四年,國子監置生員二百人。延二年,增置百人。興文署掌刊刻經史,皆屬集賢院。”又雲:“至元二十七年立興文署,召工刻經史子板,以《資治通鑒》為起端。”元《秘書監誌》雲:“至元十年,太保大司農奏,興文署雕印文書,屬秘書監。本署設官三員,令一員,丞三員,校理四員,楷書一員,掌紀一員,鐫字匠四十名,作頭一,匠戶十九,印匠十六。”又:“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中書省奏,奉旨省並,衙名興文,並入翰林院。”故元時官刻首推:國子監本。元三年刻小字本《傷寒論》十卷,見《楊誌》。次則:興文署本。至元二十七年刻《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見《瞿目》、《陸跋》、《莫錄》。刻胡三省《通鑒釋文辨誤》十三卷,見《陸跋》。又次則:各路儒學本。至元己卯(十六年,當宋帝祥興二年。)中興路儒學,刻沈《春秋比事》二十卷,見《陸續誌》、《陸續跋》。(影元刊本。)至元壬辰(二十九年。)贛州路儒學,刻張┉《南軒易說》三卷,見《四庫書目提要》。(雲曹溶傳寫本。)大德乙巳(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漢書》百二十卷,見《天祿琳琅》五、《張誌》、《瞿目》。寧國路儒學,刻《後漢書》一百二十卷,見《張誌》、《瞿目》、《陸誌》、《丁誌》、《楊錄》。瑞州路儒學,刻《隋書》八十五卷,見《瞿目》、《丁誌》、《陸誌》、《陸跋》。〈雲:板心有路學(瑞州儒學)、浮學(浮梁縣學)、堯學(“堯”,“饒”省文,饒州學)、番泮(“番”,“鄱”省文,鄱陽學)、餘幹(餘幹學)、樂平(樂平州學)、平州(即樂平)、忠定(趙汝愚書院)、錦江(書院)、長薌(書院)、初庵(書院)等字。當時各路刊書,牒書院之有餘貲者與其役。〉建康路儒學,刻《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見《丁誌》。大德丙午(十年。)池州路儒學,刻《三國誌》六十五卷,見《張誌》、《莫目》、《丁誌》。紹興路儒學,刻《越絕書》十五卷,《吳越春秋》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紹興路儒學,刻徐天祜《吳越春秋音注》十卷,見《陸誌》、《陸跋》。信州路儒學,刻《北史》一百卷,見《錢日記》、《瞿目》、《丁誌》、《繆記》、《陸誌》、《陸跋》。(板心有信州路儒學刊、信州象山刊、象山書院刊、道一書院刊、稼軒書院刊、藍山書院刊、玉山縣學刊、弋陽縣學刊、貴溪縣學刊、上饒學刊等字。)《南史》八十卷,見《丁誌》、《陸跋》。大德丁未(十一年。)無錫儒學,刻《風俗通義》十卷,《附錄》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至大辛亥(四年。)嘉興路儒學,刻《陸宣公集》二十二卷,見《陸誌》。皇慶二年武昌路儒學,刻王申子《大易緝說》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延甲寅(元年。)臨江路儒學,刻張洽《春秋集傳》二十二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三、(元板類。)《張誌》、(鈔本。)《陸誌》、《陸續跋》。(影元刊本。)至治壬戌(二年。)嘉興路儒學,刻《王秋澗先生全集》一百卷,見《張誌》、(舊鈔本。)《陸誌》、《陸續跋》。(明翻宋本。)泰定初元龍興路儒學,刻《唐律疏議》三十卷,見《楊誌》。(雲重刻。雍正乙卯勵廷儀仿元刻本。)泰定乙醜(二年。)慶元路儒學,刻《困學紀聞》二十卷,見《天祿琳琅》六、《孫記》、《張誌》、《瞿目》、《陸誌》、《陸續跋》。南京路轉運使,刻《貞觀政要》十卷,見《楊誌》。寧國路儒學,刻洪適《隸釋》二十七卷,《隸續》七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瞿目》。(舊鈔本。)泰定四年龍興路儒學,刻《脈經》十卷,見《楊誌》。(景鈔元刊本。)至順四年(即元統元年。)集慶路儒學,刻王構《修詞鑒衡》二卷,見《陸誌》。至元改元漳州路儒學,刻陳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見《瞿目》、《陸誌》。後至元三年婺州路儒學,刻金履祥《論孟集注考證》十卷,見《陸誌》。(舊鈔本。)至元四年嘉興路儒學,刻元沙克什《河防通議》二卷,見《瞿目》。(鈔本。)至元五年揚州路儒學,刻《馬石田文集》十五卷,見《張誌》、《瞿目》、(元刊本。)《丁誌》。(小山堂鈔本。)至元己卯(五年。)中興路儒學,刻宋沈文伯《春秋比事》二十卷,見《陸續誌》。後至元庚辰(六年。)慶元路儒學,刻《玉海》二百卷,附《詞學指南》四卷,見《孫記》、《瞿目》、《莫錄》、《陸續跋》。至正三年杭州路儒學,奉旨刻《遼史》一百六十卷,見《丁誌》;《金史》一百三十五卷,見《瞿目》。集慶路儒學,刻奉元路學古書院山長張鉉《金陵新誌》十九卷,見《孫記》、《張誌》、《朱誌》、《瞿目》、《陸誌》、《丁目》。饒州路儒學,刻《金石例》十卷,見《陸誌》。至正五年撫州路儒學,刻《道園類稿》五十卷,見《張誌》。至正丙戌(六年。)嘉興路儒學,刻《呂氏春秋》二十六卷,見《孫記》、《吳記》、《瞿目》、《陸誌》。杭州路儒學,刻《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見《陸誌》。江北淮東道本路儒學,刻蕭《勤齋集》八卷,見《丁誌》、《陸誌》。至正丁亥(七年。)福州路儒學,刻《禮書》一百五十卷,見《陸誌》。至正八年江浙省本路儒學,刻宋《燕石集》十五卷,見《張誌》、《陸誌》。(影元刊本。)至正九年嘉興路儒學,刻劉因《靜修先生文集》三十卷,見《張誌》、《陸誌》。(明弘治刊本。)至正十年集慶路儒學,刻丁複《檜亭集》九卷,見《陸誌》;《樂書》二百卷,見《楊錄》。至正甲午(十四年。)嘉興路儒學,刻《大戴禮記》十三卷,見《丁誌》。至正乙巳(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學,(即藍山書院刻本。)刻吳師道校正《鮑彪注國策》十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九、《森誌》、《丁誌》、《陸誌》、《陸跋》。至正二十五年江浙儒學,刻宋葉時《禮經會元》四卷,見《陸誌》。無元號甲申臨川路刻張鉉《金陵新誌》十五卷,見《孫記》、《陸誌》。無元號丁未刻《通典》二百卷,見《陸誌》、《陸跋》。(即臨汝書院本。)亦稱:郡學本。大德乙巳(九年。)無錫郡學,刻《白虎通德論》十卷,《風俗通義》十卷,見《瞿目》。延庚申(七年。)婺郡學,刻戴侗《六書故》三十三卷。至正四年嘉興郡學,刻宋林至《易裨傳》二卷,見《瞿目》。(舊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