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 / 3)

宋刻纂圖互注經子宋刻經、子,有“纂圖互注重言重意”標題者,大都出於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經有南宋刻巾箱本《纂圖附釋音重言重意互注周易》九卷,《略例》一卷,見《森誌》。(雲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注雙行,行十八字,長三寸一分,幅二寸。)《纂圖附釋音重意重言互注尚書》十三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二。(雲麻沙本,闕筆至字止,乃光宗時刊。)婺州本《點校重言重意互注尚書》十三卷,見《陳跋》、《瞿目》、(雲卷止四寸,寬不及三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匡、恒、慎、敦等字皆闕筆。)《黃書錄》。(雲上有“彭城楚殷氏讀書記”印,知是虞山故物。又有“傳家一卷帝王書”小圓印,亦若專為《尚書》設者,是一奇也。)《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十三卷,見《繆續記》。(雲半葉十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四,高六寸六分,廣四寸二分,白口雙邊。)《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二十卷,見《天祿琳琅》一、《陳跋》、(雲每葉十二行,行十八字。德輝按:當作每葉二十行。)《黃續記》、(雲宋刊本。)楊錄。(雲半葉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四字。士禮居舊藏本殘三卷。)宋麻沙坊本《附釋音纂圖重言重意互注毛詩》(德輝按:兼刻《箋》。)二十卷,附《毛詩舉要圖》、《毛詩篇目》,見《張誌》。(雲傳、箋釋文俱雙行小字,每葉二十四行,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京本附釋音纂圖互注重言重意周禮》十二卷,見《天祿琳琅》一、《吳跋》、《陳跋》、《黃記》、《瞿目》、《陸續跋》。(跋有二部,一雲宋刊巾箱本,每葉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一雲每葉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宋巾箱本《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禮鄭注》十二卷,見《森誌》。(雲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或十五六字,注雙行,十八字。長三寸一分,幅二寸。)《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禮記》二十卷,見《森誌》、《楊譜》。(《譜》載:半葉十一行,每行大字十九字,小注雙行。長三寸半,寬二寸半。)《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禮記》二十冊,見《丁誌》。(雲宋刊本,存卷九玉藻、明堂位,卷十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兩卷。)南宋麻沙本《纂圖互注禮記》二十卷,《禮記舉要圖》一卷,見《陸誌》。(雲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鄭注下附陸氏釋文,釋文之後為重言重意。“讓”字闕筆,蓋孝宗時刊本也。)《京本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注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見《天祿琳琅》一、陳編《廉石居記》、(雲序後有“紹定庚寅垂裕堂刊”。)《莫錄》。(雲南宋本,半葉十一行,行大二十字,小二十一字(小字雙行)。)《監本纂圖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見《丁誌》。(雲附釋文,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夾注小字,行二十四字。中有重言重意似句互注諸例,俱加方圍。)《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二十卷,見《楊譜》。(《譜》載: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四五字。)子有《纂圖互注荀子》二十卷,見《天祿琳琅》二、(雲標題為纂圖互注,書中於亻京注外又加重意重言互注諸例。)《孫記》、(雲宋版,重意重言俱用墨蓋子別出,每葉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吳跋》、(雲元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陸誌》、《陸續跋》。(雲行款字數皆與《互注重言重意道德經》同。德輝按:《續跋》宋槧本《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見《孫記》、(雲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蓋子別出,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瞿目》、(雲元刊本。)《丁誌》、(雲元刊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森誌》、(雲明代覆元刊本,每半版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二十五字。凡重言重意互注,皆以白字為識別。)《陸誌》、《陸續跋》。《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二卷,見《孫記》、(雲宋版,卷中有重意重言互注,用墨蓋子別之。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吳跋》、(雲宋本,每葉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三。德輝按:此別一宋刻,故與《孫記》不同。)《瞿目》、(雲元刊本,書中句字與經籍相合者,標出之為互注。)《莫錄》、(雲巾箱本,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德輝按:此又別一元刊本。)《陸誌》、《陸續跋》。(雲宋槧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其書先河上公注,次解,“解曰”二字以黑質白章小字別之。次互注,“互注”二字以黑質白章小字別之。次音釋,以圜圍之。次重言重意,以黑質白章大字別之。音切皆本陸氏釋文而不全錄。所稱“解曰”者,不著作者姓名。遍考各注,乃知出林希逸《[C160]齋老子口義》。)《纂圖互注南華真經》十卷,見《天祿琳琅》二、《孫記》、(雲宋版,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蓋子別出,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陸德明音義。)《瞿目》、(雲元刊本,附刻陸氏音義於注中。)《丁誌》、(雲元刊本,蓋宋時麻沙本而元代重刻之。)《陸誌》、《森誌》。(雲明初依閩中元版重雕,重言重意附釋音,每半板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纂圖互注列子衝虛至德真經》八卷,見《天祿琳琅後編》五、(雲建陽麻沙本。)《孫記》。(同前。)《纂圖互注文中子》十卷,見《吳跋》、(宋本,與前《纂圖互注老子》同。)《孫記》。(同前。雲:“自《老子》以下巾箱本六子,皆南宋坊間所刻。據《法言》序後木印,纂圖互注監本大字止有四子。後改巾箱本,又添入重言重意,暨《列子》、《中說》,共為六子。此冊六子猶全。”)大抵經有七而子則四。(《四庫全書提要。子雜家存目》,《五子纂圖互注》四十二卷,雲:“宋龔士Ι編,是書於《老子》用河上公注,凡二卷。於《莊子》用郭象注,附以陸德明音義,凡十卷。於《荀子》用楊亻京注,凡十卷。於《揚子法言》用李軌、柳宗元、宋鹹、吳秘、司馬光五家注,凡十卷。於《文中子中說》用阮逸注,凡十卷。每種前各有圖,而於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經四書及諸子習見之語,未能有所發明。其於《文中子》則並無互注,體例殊未畫一。”德輝按:《文中子》為後加,故體例獨異。)《儀禮》、《孟子》非場屋所用,故置之。老、莊、荀、揚外,加入《列子》、《文中子》,亦出當時坊估重刻之雜湊,非原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