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3)

日本朝鮮活字板活字板之製,流入外藩最早者,莫如朝鮮、日本。而尤以日本為最精。以餘考之,其盛行已在明初。永樂庚子冬,朝鮮國王命造銅字活板,又命新鑄造大樣銅字印行《十八史略》。事詳《森誌。史略》下。《誌》又有天順八年,朝鮮國活字印板《爾雅注疏》十一卷;又弘治十年,朝鮮國活字印板《唐鑒音注》二十四卷;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朝鮮宋麟壽活字印《陳簡齋詩注》十五卷。大抵朝鮮活字本,始行於明初時。餘藏有《國語韋昭注》,為銅活字大字本。後有跋雲:“我東活字印書之法,始自太宗朝癸未,以經筵古注《詩》、《書》、《左傳》為本,命判司平府事李稷等鑄十萬字,是為癸未字。世宗朝庚子,命工曹參判李蕆等改鑄,是為庚子字。甲寅,以《孝順事實》、《為善陰騭》等書為字本,命集賢殿直提學金墩等鑄二十餘萬字,是為甲寅字。英宗朝壬辰,正宗大王在東宮,仰請大朝以甲寅字所印《心經》、《萬病回春》二書為字本,鑄十五萬字,藏於芸館,是為壬辰字。正宗朝丁酉,命平安道觀察使徐命膺,以甲寅字為本,鑄十五萬字儲之內閣。又於壬寅命平安道觀察使徐浩修以本朝人韓構書為字本,鑄八萬餘字,亦儲之內閣。壬子,命仿中國四庫書聚珍版式,取字典字本,木刻大小三十二萬餘字,名之曰生生字。甲寅,命內閣銅字移藏於昌慶宮之舊弘文館,稱以鑄字所。丙辰,《整理儀軌》將印行,命奎章閣直提學李晚秀、奎章閣原任直閣尹行恁監董,以生生字為本,鑄大字十六萬,小字十四萬餘,名之曰整理字。分儲七藏,藏於鑄字所。後六十二年,當寧丁巳,鑄字所失火。戊午,命奎章閣檢校提學金炳冀、奎章閣提學尹定鉉、奎章閣提學金炳國主館。鑄整理大字八萬九千二百三字,小字三萬九千四百十六字,韓構字三萬一千八百二十九字,與燼餘完字十七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字,藏於鑄字所。己未,命以整理字印《國語》。蓋鑄字成,試印一書,例也。”按此跋載高麗活字板始末極詳。固知彼國雖僻處東隅,其文化之所漸被亦久矣。日本銅活字版書傳世為古者,據《森誌》所載,有文祿五年丙申(當明萬曆二十四年。)甫庵道喜印《蒙求補注》三卷;慶長四年己亥(當明萬曆二十七年。)敕印《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單經本二十六卷;慶長五年庚子敕校《貞觀政要》十卷;又足利學奉敕印《七經》、《孟子》八種,黃石公《三略》三卷;又十一年丙午(當明萬曆三十四年。)敕印《武經七書》;又十二年丁未(當明萬曆三十五年。)直江兼續用銅雕活字印六臣《文選注》六十卷;元和四年戊午(當明萬曆四十六年。)那波道圓印《白氏文集》七十一卷;承應二年癸巳(當順治十年。)印朱子《小學書》六卷。據餘所見,有元初七年辛酉(當明天啟元年。)敕印《事實類苑》六十三卷。據餘所藏,有安政二年乙卯(當鹹豐五年。)江都喜多村學訓堂印《太平禦覽》一千卷;明治十八年乙酉(當光緒十一年。)弘教書院印《釋藏》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又皆煌煌巨冊,與吾國武英殿聚珍本相頡頏。近則鉛字風行,又便於銅鑄,石印之法更捷於檢排。機器日新,而古法蕩然,無所師授矣。

顏色套印書始於明季盛於清道鹹以後朱墨套印,明啟禎間,有閔齊、閔昭明、淩汝亨、淩初、淩瀛初,皆一家父子兄弟刻書最多者也。閔昭明刻《新鐫朱批武經七書》。閔齊刻《東坡易傳》、《左傳》、《老》、《莊》、《列》三子、《楚辭》、《陶靖節》、《韋蘇州》、《王右丞》、《孟浩然》、《韓昌黎》、《柳宗元》諸家詩集,蜀趙崇祚《花間詞》。淩汝亨刻《管子》。淩初、瀛初刻《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皆墨印朱批,字頗流動。其一色藍印者,如《黃記》墨子十五卷;《陸誌》《李文饒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邵注四庫簡明目》張登雲刻《呂氏春秋》二十六卷;明萬曆丁亥刻張佳胤《居崍集》二十七卷。此疑初印樣本,取便校正,非以藍印為通行本也。他如三色套印,則有《古詩歸》十五卷,《唐詩歸》三十六卷,其間用朱筆者鍾惺,用藍筆者譚元春也。四色套印,則有萬曆辛巳(九年。)淩瀛初刻《世說新語》八卷,其間用藍筆者劉辰翁,用朱筆者王世貞,用黃筆者劉應登也。五色套印,明人無之。道光甲午涿州盧坤刻《杜工部集》二十五卷,其間用紫筆者明王世貞,用藍筆者明王慎中,用朱筆者王士禎,用綠筆者邵長蘅,用黃筆者宋犖也。是並墨印而六色矣,斑斕彩色,娛目怡情,能使讀者精神為之一振。然刻一書而用數書之費,非有巨貲大力,不克成功。故虞山二馮評點《才調集》,其從子武刻之,以重圈細圈分別,又以三角尖點劃明,是亦節省工貲之道。但一經翻刻,則易混淆,固不如套印之易於區別也。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