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別為工作失去生活(1 / 3)

不要因工作的忙碌忽視了家庭

一位父親下班回到家時,已經很晚了。忙碌了一天,他感到很累,並且有點煩,不過,見到他4歲的小孩正靠著門等著他,心情便好了些。

孩子對父親說:“我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

父親皺了皺眉頭說:“什麼問題,兒子?”

孩子說:“您一天賺多少錢?”

父親聽了很生氣地說:“你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這和你沒有任何關係。”

“我隻是想知道,請您告訴我,您一天賺多少錢?”孩子拉著父親的手哀求道。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告訴你,25美元。”

孩子聽了很高興對父親說:“那您可不可以給我5美元?”

父親生氣地說:“我前幾天不是剛給過你5美元嗎?”

孩子說:“那5美元,我沒有忘掉,我隻想再要5美元。”

這時父親更加生氣,便打了兒子一巴掌。

兒子大哭起來,哭著對父親說:“我想向您再要5美元,湊足25美元,這樣,您就可以在家裏陪我和媽媽一天,我們好久沒有在一起了。”

這位父親聽完了兒子的一番話,懊悔地低下了頭。

這個故事讓人動容:時間可以換取金錢,也可以換取親情和快樂。給家人擠出些時間,不要因為工作而忽視了家庭,因為有些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

然而,很多人卻不明白家的真正內涵。認為家是一間房子或是一個庭院。

家是什麼?1983年,發生在盧旺達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能給家做一個貼切的注解。

盧旺達內戰期間,有一個叫熱拉爾的37歲的男人,他的一家達到高峰時有40口人,父親、兄弟、姐妹、妻兒幾乎全部離散喪生。最後,絕望的熱拉爾打聽到6歲的小女兒還活著,於是他便踏上了漫漫的尋女之路。在輾轉數地,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後,他悲喜交加,將女兒緊緊摟在懷裏,第一句話就是:“我又有家了。”

在這個世界上,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它有時在蓬門蓽戶,有時在高屋華堂,有時也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沒有親情的人和被愛遺忘的人,才是真正沒有家的人。

誠然,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義,它能給我們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但是,家庭同樣是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是影響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主要因素。父母親的情況決定著孩子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習慣。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這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父母給我們的多是正麵的鼓勵,那麼我們便會更加自信,並且會勇於接受挑戰,我們會因此獲得成功。因此家庭給每個人帶來的影響極其重要。

美國大文豪霍桑未成名前是個海關的小職員,有天他垂頭喪氣地回家對太太說他被炒魷魚了。他太太蘇菲亞聽了不但沒有不滿,反而興奮地叫了起來:“這樣你就可以專心寫書了!”

有了太太的關懷,霍桑專心在家寫作,終於完成了美國文學史上的巨著《紅字》。

那麼,我們想像一下,假如沒有霍桑妻子的這一句話……家庭的力量竟有如此之大!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等我有時間了,等我有錢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多多關心他們,讓他們去旅遊,讓他們……”但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這樣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

每天在這樣那樣的忙碌,隻顧著工作,忽視了家中的父母,也許,還在想:等過段時間,等我再有些錢,就讓他們去旅遊……然而,我們在拚命工作攢這些“錢”的過程中,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這些“錢”已無法再花費出去了……這種痛,永遠無法彌補,這種傷,永遠無法愈合。

因此,我們還是趁現在來愛我們的家人吧,因為有些東西失去以後就再也不會來了。

如果背著“情緒包袱”工作,就不會體會到生活的快樂

生活的快樂與否與情緒的關係相當密切,對於那些失敗者來說,他們往往由於工作的原因被“情緒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總想著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和矛盾,以及現在的艱難。

有些人,總把周圍環境中每件美中不足的事情放在心上,被周圍事情的指責和消極的念頭捆住了他們的手腳,使他們很難再去體驗歡樂。他們認為一切事情都要糟糕下去,而且不自覺地便給自己造成不愉快的局麵。

我們為什麼要那麼緊張?能不能不緊張呢?今天的生活太緊張,把自己逼迫得太厲害,瘋狂地自己賺錢、工作,結果得不償失。所得到的物質財富並不能彌補失去的精神財富。

我們應該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放鬆自己。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雖然賺了幾百萬美元,但他似乎從來不曾輕鬆過。

他下班回到家裏,踏入餐廳中。

餐廳中的家具都是胡桃木做的,十分華麗,有一張大餐桌和六張椅子,但他根本沒去注意它們。

他在餐桌前坐下來,但心情十分煩躁不安,於是他又站了起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麵,差點被椅子絆倒。

他的妻子這時候走了進來,在餐桌前坐下。他說聲你好,一麵用手敲桌麵,直到一個仆人把晚餐端上來為止。

他很快地把東西一一吞下,他的兩隻手就像兩把鏟子,不斷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鏟進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