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航空兵指揮部裝備遠程轟炸機66架(另有44架在烏克蘭),其中圖-95H6型28架、圖-95H16型32架,圖-160型6架;裝備中程轟炸機;圖-22M-3型125架;加油機伊爾-78型20架、教練機70架。
前線航空兵編有5個集團軍,裝備殲/擊轟炸機約725架:蘇-24型475架、蘇-25型250架;殲擊機約415架:米格-29型315架、蘇-27型100架;偵察機約200架:米格-25型40架、蘇-24型160架;電子戰直升機米-8型60架;教練機180架;AA-8、AA-10、AA-域型空空導彈若幹枚;AS-7、AS-10、AS-11、AS-12、AS-13、AS-14、AS-16、AS-17、AS-18型空地導彈若幹枚。
軍事運輸航空兵指揮部編有3個師和一些獨立團,裝備運輸機約350架,型號包括伊爾-76、安-12、安-22、安-124。
航空兵訓練院校下轄5所學校,裝備教練機1225架:L-39型900架,L-410、圖-134型250架,米格-29、蘇-22、蘇-27型共75架。儲存各種飛機約1000架。
截止到1997年1月1日,空軍防空軍共裝備作戰飛機(海軍飛機除外)2891架,其中蘇-17型192架、蘇-22型58架、蘇-24型413架、蘇-25型195架、蘇-27型298架、米格-25型143架、米格-27型176架、米格-29型461架、米格-31型229架、圖-22型92架、圖-22M型59架,米-24型戰鬥直升機824架。
印度軍事力量
印度一直奉行“地區威懾”的軍事戰略。其主要內容如下。
戰略目標:稱霸南亞,遏製中國,控製印度洋,爭當世界軍事大國。俄羅斯在軍事上大力收縮,美國也減少了在印度洋的軍事投入,南亞地區出現了相對的力量真空,對此,印利用與美、俄、日等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加快核軍備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爭當軍事強國和世界“一流”大國的步伐。
武裝力量
兵力現役部隊130.3萬人。
陸軍
110萬人。編有5個軍區,4個集團軍,12個軍部,35個師(3個裝甲師、4個平原整編師、18個步兵師、9個山地師和1個炮兵師)以及15個獨立旅(7個裝甲旅、5個步兵旅、2個山地旅和1個空降/突擊旅)、1個“普裏特維”地地導彈團、4個防空旅和3個工兵旅。上述部隊包括59個坦克團(營)、355個步兵營(其中包括25個機械化步兵營、8個空降營、3個突擊營)、190個炮兵團(其中包括1個重炮團、2個火箭炮團),50個中型炮團(內含11個自行炮團)、69個野戰炮團(內含3個自行炮團)、39個山地炮團(內含29個高炮團)、2個地空導彈大隊(每個大隊含3~5個導彈連)、15個地空導彈團。陸軍航空兵編有22個直升機中隊(其中5個反坦克中隊)。
主戰坦克:3414輛(估計有1100輛庫存),其中T-55型約700輛、T-72型約1500輛、“常勝者”式1200輛、PT-76型90輛、“阿瓊”式約14輛。
步兵戰車:BMP-1型350輛、BMP-2型1100輛。
裝甲輸送車:OT-62/64型157輛。
牽引式火炮:4175門(估計有600門庫存),其中75毫米1115門、105毫米約1350門、122毫米約550門、130毫米750門、155毫米410門。
自行火炮:105毫米80門(估計有30門庫存)、130毫米100門(估計有70門庫存)。
多管火箭炮:122毫米100門。
迫擊炮:81毫米5000門、120毫米1500門、160毫米700門(其中有150門庫存)。
地地導彈:“普裏特維”短程地地導彈發射架15部。
無坐力炮:57毫米500門、106毫米300門。
高炮:23毫米400門、30毫米20門、40毫米3200門。
地空導彈:SA-6型180部、SA-7型620部、SA-8B型50部、SA-9型400部、SA-13型45部、SA-16型500部。
直升機:300架。
車輛人員登陸艇:2艘。
反坦克導彈:“米蘭”式等若幹具。
海軍
5.3萬人(含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
編有東部、西部、南部和遠東3個地區司令部,東、西2支艦隊(分別駐維沙卡帕特南和孟買)。另編有潛艇司令部(駐維沙卡帕特南)和海軍航空兵司令部(駐果阿)。裝備各種艦艇135艘,其中,航空母艦1艘、潛艇16艘、驅逐艦8艘、護衛艦12艘、巡邏與海岸艦艇38艘、掃雷艇17艘、導彈快艇6艘、兩棲登陸艦艇9艘、各種支援艦船26艘。
海軍航空兵
5000餘人(含艦載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37架作戰飛機、72架武裝直升機、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若幹枚。編有2個攻擊機中隊、6個反潛直升機中隊、3個海上偵察機中隊、1個通信機中隊、1個搜索與救援直升機中隊和2個訓練機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