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細數各國軍事力量(5)(2 / 3)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時,特拉維夫上空響起淒厲的警報汽笛聲。埃及和敘利亞軍隊聯合對以發動突然進攻。戰鬥開始幾個小時內,以軍遭到重創,損失慘重。但以色列迅速做出了反應。戰鬥打響後僅15分鍾,以廣播電台即開始動員軍民立即投入戰鬥。以軍指揮部通過口頭、電話、信使、廣播、電視及電台暗語,下達征集令。聽到命令的數十萬應征人員身著自己保管的戰鬥服裝,搭乘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趕到專用倉庫領取武器裝備,然後到達集結地點報到,在24~48小時內先後開赴前線。一個星期後,以軍轉敗為勝,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以軍之所以能夠在這次戰爭中迅速扭轉戰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了它高效能的戰爭動員體製。以兵員缺乏,一個約775萬人(2000年的統計)的國家不可能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唯有建立全民武裝體製。這一體製使以在平時隻保持一支17.25萬人的現役軍隊,到戰時則迅速把訓練有素的預備役官兵送上前線,使總兵力擴大到64.75萬人。

國防體製

總理為武裝力量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為國防委員會,成員有總統、總理以及國防、外交、內政、財政、交通、郵電部部長和總參謀長等,由總理兼任主席。戰時,則成立以總理為首的戰時內閣,成員有國防、外交、財政、交通和郵電等部部長。國防部為政府中的一個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部長由文官擔任,平時負責兵力的動員、國防預算、國防科研與軍工生產、軍隊規章製度的頒布等軍事行政和技術業務;戰時可行使總司令職權。武裝力量由正規部隊、預備役部隊和準軍事部隊組成。正規部隊分陸、海、空三個軍種。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為總參謀部,總參謀長為最高軍事指揮官,在總理領導下通過3個軍區司令部、2個軍種司令部及其所屬的14個兵種司令部對全軍實施指揮。

陸軍

13萬人(動員後可達53萬人)。編有3個地區司令部,1個後方司令部,3個軍司令部,3個裝甲師、2個師部,3個地區師部、4個機械化步兵旅(包括1個傘兵訓練旅),3個火箭炮營。

主戰坦克:3900輛,其中“百人隊長”式800輛、M-48A5型300輛、M-60A1型300輛、M-60A3型600輛、“馬加奇”7型400輛、T1-67型200輛、T-62型100輛、“梅卡瓦”1/2/3型共1100輛。

裝甲偵察車:約400輛。

裝甲輸送車:M-113A1/A2型共550輛,“納格馬肖特”式約200輛,“阿奇紮裏特”“美洲豹”、BTR-50P式共約200輛,M-2/3半履帶式約4000輛(大部分為庫存)。

牽引炮:105毫米70門,122毫米100門,130毫米100門、155毫米250門。

自行炮:155毫米680門,175毫米140門、203毫米35門。

多管火箭炮:122毫米、160毫米、227毫米、240毫米、290毫米共198門。

迫擊炮:60毫米約5000門、81毫米700門、120毫米530門、160毫米240門。

地地導彈:“長矛”式20枚(庫存)、“傑裏科”1/2型若幹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300部,“龍”式、AT-3“耐火箱”式共1000部,“馬帕茨”式25部。

無坐力炮:82毫米若幹門、106毫米250門。

高炮:20毫米850門、23毫米210門、37毫米和40毫米若幹門。

地空導彈:“毒刺”式250部、“紅眼”式1000部、“小懈樹”式48部。

監視雷達:EIJM-2140型飛行器監視雷達若幹部,AN/TPQ-37型、AN-PPS-15型火炮監視雷達若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