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選擇它!就是選擇了成功(1)(2 / 3)

有個成語叫“白紙黑字”,它告訴我們:筆記裏所記錄的事是最準確的,就算你擁有人類最驚人的記憶力恐怕也比不上。畢竟人的記憶力仍是有限的,生活中的瑣碎雜事,需要記憶的事情太多了,大腦也無法容納,而且難免會有差錯和遺忘。

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稱艾賓浩斯保持曲線表明,記憶的保持量在一小時後基本上就停留在30%左右,到八九個小時後就趨向於20%。這就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以前發生的事便會逐漸地遺忘,昨日記憶猶新的事到今日也許隻記著一丁點兒。可是,將剛剛發生的事就記錄下來,就永遠都記不錯了,因為在記筆記的那一刻,所有的記憶都是新鮮的。

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過目不忘,即使是那些成功人士,他們也要不停地做記錄,不停地翻看自己的記事本,確認自己有沒有遺忘重要的約會或者其他事情。因此,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養成隨時記錄、隨時翻看記事本的好習慣,對於想要獲得成功或者已經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你還在等什麼呢?趕緊準備一個記事本吧!

這條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轉天又丟幾個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隻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選擇記錄的目標

你是否常常為空有夢想卻無法實踐感到不安?那可能是你沒有把目標的短、中、長期計劃,具體地寫在記事本上的關係。記事本最大的功用就在於——寫下你的人生未來年表,換言之,記事本的使用方式,就成為你對自己生活所作的一個設計。

在人生的航程上,目標就好像是一盞海上照明燈,指引著你前進的方向。而沒有目標的人生,卻如同行走在黑漆漆的海麵上,不知將生命之船開往何處。美國的一份統計結果顯示,一個人退休後,特別是那些獨居老人,假若生活沒有任何目標,每天隻是單純地吃飯和睡覺,雖然生活無憂,但他們後來的壽命一般不會超過七年。

許多年前,某報刊登過300條鯨魚突然死亡的報道。這些鯨魚在追逐沙丁魚時,不知不覺被困在一個海灣裏,報道上說:“這些小魚把海上巨人引向死亡。鯨魚因為追逐小利而暴死,為了微不足道的目標而空耗了巨大力量。”

美國作家福斯迪克說得好:“蒸汽或瓦斯隻是在壓縮狀態下,才能產生動力;尼亞拉加瀑布也要在巨流之後才能轉化成電力。而生命唯有在專心一意、勤奮不懈時,才可獲得成長”。為了幫助諸位感受目標的重要性,下麵不妨讓我們一起看看賴嘉的故事。

賴嘉隨父母遷到亞特蘭大市時,年僅四歲。他的父母隻有小學五年級的學曆,因此當賴嘉表示要上大學時,他的親友大多不表示支持,但賴嘉心意已決,最後果真成為家中唯一進大學的人。但是一年之後,他卻因為貪玩導致功課不及格而被迫退學。在接下來的6年,他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毫無人生目標。他大半時候都在一家低功率的電台擔任導播,有時也替卡車卸貨。

有一天,他拿起柯維的第一本著作《相會在巔峰》,從那時起,他對自己的看法完全改變,發現自己有不平凡的能力。重獲新生的賴嘉,終於了解到目標的重要性。的確,目標決定我們的將來。賴嘉的目標是重返大學,然而他的成績實在太差了,以致連遭墨瑟大學拒絕兩次。在遭到第二次拒絕之後的某天,賴嘉無意間撞見院長韓翠絲,他趁機向她剖明心誌。結果,院長答應了他的請求,準許他入學,但有一個附加條件:他的平均分數要達到乙等,否則就要再度退學。

賴嘉一改過去的散漫態度,以信心堅定、目標明確、內心無畏的姿態,重新踏入校門。他每季平均進修多個學分。經過2年零3個月,即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學位,緊接著再邁向更高的目標。

如今,這個伐木工人的兒子已成為賴嘉博士,他還在全美發展最迅速的教會擔任牧師。教會地點就在費城特爾市,距他成長的亞特蘭大僅數分鍾車程。

從上麵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有目標才會有結果,目標能夠激發我們的潛能。設立目標是完成工作的手段,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沒有嚐試的樂趣,也就無法做出任何成績來!目標是為了避免人性中得過且過的弱點所必需的。